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浅析

时间:2022-05-28 10:22:01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浅析

江苏省是较早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省份之一,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纲要要求“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三册)”和“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三册)”(以下简称为“义务教育教材”),从2007年9月开始在全省实施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教科书对推动全省信息技术课程的规范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套“义务教育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还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以下是笔者对这套义务教育教材的浅要分析。

一、教材的特点

1.立意高

(1)江苏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起点比较高,主要体现在江苏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纲要立意比较高。首次提出了双四维结构思想,教材努力达到纲要的要求,符合度比较好。本套教材注重小学、初中的有机衔接,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以高中课程标准为参考,将一些高中知识点渗透到初中。如,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虽然知识面较广,但是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要求很深。

(2)“义务教育教材”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不仅仅教学计算机操作,而是将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教材之中,跳出计算机的局限。注意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练习一般采用综合性活动来练习,通过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3)行为与创新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力求有所突破。注意程序设计和机器人选修课程编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灵活。依靠教材推动“学生机器人”实验平台开发,推进各地“机器人”教学的普及教育。

(4)教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体现。例如,多媒体与学科教学,虚拟现实与青蛙解剖,音频文件与噪声的测定,在主题活动中,更有较多的设计“整合”实践和任务,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学科课程之中。

2.特色鲜明

(1)体现实验性特色。从探究、应用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填写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防止知识传递的简单化。

(2)体现素养性特色。计算机教学向信息技术教学的转变是本套“义务教育教材”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信息技术中很多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加工和表达等知识和技能点集中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教材注意到多种技术的引导。例如,温度信息获取的数量、方式、手段、途径、技巧等可以有目的的强调,特别是学生不重视、不正确的习惯和方法,可以重点从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角度去论述。例如,机器人单元第2节单片机部分,有一个“讨论学习”,在获取周围环境的温度信息时,使用手触、体温计、数字温度仪等不同的工具得到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吗?尝试操作。

(3)体现方法性和评价性特色。教材中注重过程与方法的体现。如,通过结合实验和体验等过程,填写表格、连线形式,以及像BIG6、WEBQUEST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探究方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训练的目的。有些知识点直接在正文中体现,有些则在练习中体现。例如,“走近机器人创新设计”中,将学习创新设计方法作为重点,学习和应用组合法、焦点法、辐射法等进行设计。

3.追求教与学方式的融合

(1)非常注意学习方式多样的融合。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力求完成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学习过程。

(2)教材学习任务连环的融合。由于知识点学习的需要、任务驱动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需要,使得教材编写统一性和完整性显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跳跃和破碎。本套教材在编写三级框架和教材地图基础上,同时与专业人员一起,创作作品和案例,在学任务完成后,再选择和分解子任务,使得教材学习任务环环相连、环环相扣,融合得比较成功与专业。例如,动画制作单元。学习任务是美丽的田园,由盛开的小花、成群的牛羊、旋转的风车组成。

(3)学习资源多样的融合。如,教材、实践指导、配套光盘、教学网、优质教学资源光盘(江苏优质资源下农村光盘)的相互配合。

二、存在的问题

1.内容略显不足

江苏省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课,初中七至九年级开课,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都是分为上下两册和选修一册共三册书,从各地使用以后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认为教材还不能全面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求。小学一般到六年级就没有教材可用;初中多数学校七年级开课率100%,八年级、九年级开课率明显下降,部分学校八年级开课,部分学校九年级开课,这些都不利于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与技能螺旋式上升编排方式的实现。

另外,教材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内容相对比较缺乏,现行教材中已经整合了相关学科的一些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学科教学提高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比较还明显不够。

2.循环使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义务教育免费教材的费用,也节约了印刷教材的纸张,减少了资源浪费,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培养教育,但信息技术教材的循环使用存在明显的弊端。

(1)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一些学科,一方面它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科教育不能过分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内课外都要使用,特别在社会实践中,更是记录载体和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学校不让学生将教材带回去,学生无法记录和评价,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非常可惜。大部分学校只在计算机房每台电脑前放一本教材,使用效率很低。

(2)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成果篮”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在每一课学习结束以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做个总结性的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但因为教材循环使用以后,使得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法实现。

三、对教材改进的设想

1.保持前瞻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技术的发展、概念的界定在不断地完善之中。教材应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

2.突出江苏特色,强调创新

教材的编写应在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在体系结构的设计、内容的组织编排、技术的运用、资源的提供等方面大胆创新,突出不同教材的特色,实现教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要针对江苏学生的具体现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能创造性地教学和学习,实现教材从教学范本向教学资源的价值转变,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

3.体现人文精神

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

增强创新方法的引导和培养,降低操作要求,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设想,可以让学生用头脑去思考,仅仅写设想,不要求实现,就好像让中小学生设计太空的某个工作一样,多发挥学生思维快速、不保守的特点,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例如,键盘和鼠标器的设计、汉字输入方法的设计等。

结合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不断丰富教材信息素养要求。例如,人机对话和传感器的多样性、复杂性对人的适应要求越来越高,如在地铁买车票、乘车、进出站、在电子银行自动取款、信用卡使用等都有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要求。在模拟实验活动和社会实际体验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4.新知识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

时效性是信息技术教材的重要特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说每天都有新东西出来,而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如不及时在信息技术教材中体现出来,就有可能产生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和学、用脱节的现象,即学的东西没用上,用的东西没学到。例如,物联网和“感知中国”、龙芯计算机等都应该及时更新和补充到教材中。

5.教学内容的衔接和整合

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小学的要求,确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做好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无缝对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我们建议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按照年级或学期分册。这样可以合理安排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计划的落实。

6.立体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强调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在这方面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来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加大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力度。

除了做好纸质教材外,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教师教学参考书的配套,多媒体教学包和教材支持网站的建设,教师的培训等都是必须加强和完善的,力争形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的立体化体系。

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编写出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件“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大力支持下,信息技术教材会越编越好,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出版中心)

上一篇:英语分层教学的尝试 下一篇:春风再绿江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