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2-05-28 09:37:54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摘 要: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就至关重要。本文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设计问题进行了集中地探讨。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这是思品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学生兴趣;设计问题;思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26-01

新课改现阶段正在往纵深的方向发展,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需要老师的引导,那么在这里,老师设计的问题就至关重要。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效率。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关注知识衔接、学生兴趣、思维特点等因素,恰到好处地设计教学问题,将有效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针对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本人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设计问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思品教学最忌讳的是枯燥、乏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只有把“学习者的责任和快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从学生的需要层次、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出发,注意选择运用多种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都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

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但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二、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的能力

课堂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要关注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大家积极地思考,踊跃的来回答问题。也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政治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状态在一定时期内,总体上趋向渐强,但在不同的阶段存在强弱交替的变化。从政治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政治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有层次性,这样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设计问题要立足于教材,突出重难点

落实教材知识的重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每一节政治课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如概念界定、原因分析、方法启示、意义明示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落实,并应准确无误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有些知识虽重要却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地把握,单靠教师的讲授又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要在无疑处强设疑、巧设疑,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去掌握课本中的知识重点。

四、让学生身临其境

思想政治课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践行,所以在问题设计中针对各种情形可以设计如:“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办?说说你的理由。”、“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果是你,你认为那些是你该做的,哪些是你不该做的?”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是笔者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但说起来看似简单,可是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如果问题设计的不好,在课堂上就会比较死板,学生的思路也会受限,从而达不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有问题”到“没有问题”,因此,教学问题设计的标准应该是帮助学生真正的消化、解决这些问题,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正去践行,所以说,思品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社会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