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色彩教学的现代性

时间:2022-05-20 09:59:12

浅析色彩教学的现代性

摘要: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至19世纪中期,其艺术形式就不断地翻新。尤其是出现印象派之后,立体主义、野兽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直至今天的后现代艺术。其多元的形式令我们目不暇接惊愕不解。

关键词:色彩教学;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02-01

色彩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我们的教学,是以培养健康的人为前提的。尊重每一个人,发现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是教育者的责任。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我认为仍然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由此看来,色彩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色彩教学的内容应更宽泛些,色彩不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也应是思想与观念培养。

作为基础教学色彩既是思想也是方法。

色彩是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看到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色彩杰作,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鲁本斯、伦勃朗直至印象派之后,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色彩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齐白石、徐悲鸿各有不同。

各类造型艺术对色彩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建筑设计艺术与纯绘画艺术对色彩训练的要求就不同。建筑设计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学技术手段,侧重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

艺术院校设置造型艺术基础课由三部分组成。即:素描、色彩及工具材料的应用。这三部分既有分工也有联系,是一个整体的三个方面不可或缺。素描训练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色彩的感觉;同样色彩训练也离不开工具材料及对素描的认识;而工具材料就是一切艺术创造的物质基础,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

一、色彩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首先说是该解决认识问题,其次是表现问题。但色彩教学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是造型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是基础教学的出发点。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力是首位的;

研究人的普遍视觉需求。人的视觉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研究具体社会阶层人群对颜色的感知能力是色彩教学的重要课题;

形象感觉的表现与传达。包括形象特征、形体结构、质感与量感给每个人相同或不同的感受。

工具材料的运用与发现,对材料工具的敏感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了解历史与传统。对中外历史与传统的了解与掌握是学习色彩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是我们学习的参考。

二、色彩教学应有针对性

针对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首先是了解学生的生理年龄及专业年龄特点,以避免重复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浪费有效时间;

针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为将来的艺术实践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

针对特定课题的训练。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要求,将色彩艺术的因素分解剥离开来,有针对性的分别训练,以强化对视觉形式要素的感受力;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感、知觉技能训练。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了解专业特点首先是教师的必备素质。

三、色彩教学的技术训练

看的方法。视觉艺术离不开“看”,“看”本身并不需要技术,用心去看就可以了。但是,人的知觉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的缘故,“看”就发生了变化。能够用“心”去看,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看是人的知觉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学就是要唤醒人的知觉。

有些人对“色”敏感,有些人对“形”敏感,有些人喜欢粗线条的大关系,不拘小节;而有些人则喜欢细节的罗列,不厌其繁。“整体的看”与“比较的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既是观念的问题也是个技术性问题。

工具材料的运用。一方面要多尝试运用各类材料,以便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方便的、耐用的、持久的工具和材料,为能充分表达自己做好物质的准备。

四、色彩教学的实验性

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在教学中探讨色彩表现的可能性是贯彻教学实验精神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一方面是材料应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视觉心理接受的可能性,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视觉空间。色彩作为基础教学是有其相对稳定性的,但是,作为艺术教学,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教学主要目的。没有实验精神就不会有所突破,墨守成规的技术训练谈何创造?

现代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艺术,开放的艺术需要崭新的思想。实验性是向未知挑战,是面向未来。在色彩教学中我们应该体会的是一种新的创造精神。

上一篇:计算机音乐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实践 下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英语专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