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培育技术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时间:2022-05-27 06:18:03

浅谈森林培育技术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森林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天然资源,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人为砍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森林面积锐减,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做好森林培育工作成为解决当前森林面积锐减最主要的对策,下文就对我国森林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当前形势下我国森林培育的现状

受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影响,森林培育技术运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成果,突破传统的育种方法,改善了遗传改良的目标。近年来,应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梧桐树、桑树、杨树的方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树木的总量。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微繁技术是当前最常用、效果颇为理想的一种新型技术,其采用塑料大棚,现代化智能温室的兴起使森林幼苗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拓展,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一方面,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包括容器育苗技术也将提高,这为改良品种与无性系数目的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将会大大缩短林木育种的周期。同一时间,现代化设施的使用也将大大提升森林培育水平,促进我国森林工作的发展。

2.育种阶段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林业育种工作起步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杨树育种工作在我国已经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近20年已培育出许多新型的杨树品种,平均生长量已经超过10%,木材密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纤维含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我国桉树育种工作仍以常规育种为主,并辅以分子遗传工程研究,其中又以无性系育种和抗性育种为重点,通过近20年国家林业科技攻关项目,有计划,系统地开展了优树选择,杂交育种,无性系抗性育种,无性系繁殖,无性系测定等方面研究,并建立了一批母树林,实生和无性系种子园以及桉树种质基因库。

3.育苗程序

3.1 育苗程序

国在容器苗的培育上有一整套育苗程序,明尼苏达州公司在脂松容器育苗的控制上就是参考了这一育苗程序,并经过多年实践和生产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育苗程序和技术。他们将脂松容器苗分为幼苗建成期。高生长时期和木质化期3个生长时期。在种子催芽,育苗基质制备,容器的选择,播种与覆盖,浇水与施肥,基质PH值及盐渍化控制,苗木封顶控制,炼苗,育苗环境控制,出圃或再培养等环节上都做得非常细致,获得了理想的育苗效果,培育的脂松苗木规格整齐,活力旺盛。

3.2 种子处理技术

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耕地以外的农田以种植阔叶林为主,改善环境质量,生产更多木材,很多学者对欧洲的灰橡木进行研究,针对不同品种制定合适的种子加工技术体系,从收获的时间,存储的环境及种子处理等角度性形成了一系列准确与标准的技术。

3.3 体细胞胚苗生产技术

我国种植苗木,林木体细胞的研究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多数物种在体细胞的胚胎发生过程中,建立了多个物种,尽管建立了体细胞胚苗生产系统,但仍要不断完善。在实践中,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实行大规模的生产仍需不断完善。

3.4 苗木施肥技术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人们对容器苗肥采取准确的幼苗鲜重控制体制,经过多年研究与分析,可以确定不同阶段幼苗所需的肥料及养分情况,适当施肥。

3.5 控制灌溉水的质量

美国林业苗圃的灌溉水治理控制实现精密化,研究人员定期对灌溉水的PH进行检测,主要是测定其金属离子的含量,同时分析其种子与藻类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水质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我国林业苗圃的灌溉谁治疗缺乏研究与控制,多数苗圃灌溉水的PH值没有经过测定,金属离子含量、杂草种子与藻类的含量也没有检验,而且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范灌溉水的治疗。

4.育种栽培措施

我国惠好公司在速生丰产林培育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对栽植密度的控制,培育纸浆林,造林密度每公顷2000株,25年可以收获的每公顷1000株,纸浆与木材林,自转周期为35年种植密度与纸浆林是一样的,但16年时,每公顷500株为标准,木材林30年周期轮换,造林密度每公顷750株,最后保留与林分密度相同。

5.森林管理的方式

5.1 土壤养分管理

美国南部在种植火炬松林、针叶林的过程中,对土壤的状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植株的营养成分,然后测定土壤的类型与施肥量,对桉树、杨树、毛竹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情况进行分析,基本上是一个林地土壤养分管理的精度。

5.2 森林凋落物和采伐剩余物的管理

在美国南部种植园的训练过程中,严格保护森林残留凋落物,采用机械设备切割破碎后返回到林地中,提高林地的生产力。美国研究部门为了掌握凋落物归还后对数目生长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控制剩余物的管理,专门设置了不同的收益与回报模式试验。我国对遗忘的人工林凋落物与采伐剩余物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土地长期增长的力量维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相对较高,提早进入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决策的自动化时代。在我国,从机械化到生产、测试与管理的水平都亟待提高,自动化方向的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机械化与自动控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也有一定差距,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逐渐建立起来,森林培育过程逻辑控制与质量控制将走向自动化,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目标。

(作者单位:150001 哈尔滨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浅谈郁闭度在森林经营中的科学应用 下一篇:夏朝阳 投资是我的终身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