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设置的视角谈全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27 05:10:13

从课程设置的视角谈全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当前我国职前全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存在许多弊端,如课程设置粗线条、全而不专、评价单一等,导致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培养。该文从课程设置的视角,通过细化专业课程、增设教学研究类课程、保证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时间等方面来构建符合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教学专业能力、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教学研究和反思专业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师 全科型培养模式 专业能力 课程设置

1.目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应重点探索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在于努力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一般认为,全科小学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1]。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全科教师部分地解决了地区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在这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受到限制,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目前一般把职前小学教师培养课程分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课程、课外活动等类别。科型教师的培养既要追求素质综合,又要顾及学科专业,既要彰显师范性,又要确保学术性。如何在固定学程内科学安排好五类课程的确比较棘手。就英语学科来说,专业课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五分之三以上的课程主要为听说读写等技能课程;英语语言教学理论课程和语言学课程的设置几乎一片空白,外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失,无法高屋建瓴。在职前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课程类的考试基本以理论笔试的终结性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形成性评价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人才的发展。

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时,重其学业的广,而没能顾上学科的专。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与情感态度这五个维度存在一定缺失[2]。全科教师入职英语教学后,大部分教师感到很难用英语写完整的教案,很难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结构完整的英语句子;由于职前对教师准确语音语调、地道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不够,以及在培养过程中未能紧密联系小学英语实际教学,职前教师缺少英语教学言语能力的综合实践平台,致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入职后甚至很难用课堂英语进行流利教学。

尽管全科型教师安排了教育实习及教学实践课程,共有近两个月的实习时间,但学生上英语课的机会远远少于语文和数学,因学校领导层面对小学英语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有时课表中的英语课甚至可能被其他课占用。由于缺乏平台,职前教师很难学以致用,职前专业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因此难以实现入职时的有效衔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经历,教学反思成了无源之水,从而导致职前教师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科教学知识及情景知识等方面的欠缺。长期以来,高等师范教育重视语言知识的培养,忽略对语言职前教师科研全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型思维能力的培养[3]。

2.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存在的问题,培养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对应标准,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

2.1细化专业课程,培养语言教学专业能力。

全科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方案中需增设英语语音课,对准教师语音语调和口语从严把关。第一学年应单独开设语音课程,要求每位准小学英语教师务必过好语音、语调关,未达要求者将采取淘汰制;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除了大学英语必须达到一定等级的规定外,须增加“英语语音”合格证书。第三学年针对选修英语方向的学生增开语言理论和语言学课,使得专业课程开设有广度和深度。增开外语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让学生了解语言输入输出、语言习得等理论,这些理论对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开设语用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学课程,让学生接触语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驾驭语言教学。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培养师范生国际意识和视野的重要性,但在我们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显的体现,在日程教学中也有待切实实施[4]。因此,建议在第四学年增开语言与文化、跨文化沟通课程,开阔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2增设教学研究类课程,提升教学研究和反思专业能力。

尽管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科研方法和毕业论文课程,但因课时、学分少,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与实践的联系。许多学校在科研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忽视学生实际训练,导致准教师们的毕业论文结构松散、逻辑不严密,论文写作缺规范,大部分论文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复制现象严重。特别是英语方向的准教师们,由于平时缺乏规范训练,毕业论文短短几行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如人称代词使用不当或指代不明;句子成分缺失,如缺少主、宾语;时态语态运用不当;句子结构混乱等既明显又频现。针对现实问题和未来教师的发展需要,建议在我国职前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培养中要加强教学研究课程的建设,融学、教、研为一体。通过学习此类课程,准教师们既能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又能熟悉小学外语教与学甚至研究的最新动态,既开阔了视野又形成了教学研究专业能力,为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卓越的研究型教师奠定了基础。

2.3增开信息技术课程,提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专业能力。

数字化环境给准英语教师开启了信息共享、智慧互联的平台。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给小学外语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而谙熟信息技术是驾驭这个平台的前提。数字化教学的大背景导致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教学内容存储的数字化,准教师们学习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信息技术已迫切成为这一职业的专业性要求。

2.4保证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时间,切实提高准教师的基础英语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小全科型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教学实践课程设置,但一方面设置的目标和评价过于笼统和粗线条,体现不了准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时间短而集中,一般只有8-10周的实习,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观摩,真正上课的时间一般仅为2~6个学时或甚至更少。根据访谈得到的数据,近80%的准教师没有上英语课的机会,少数几个幸运者即使有机会也是流于形式,因指导老师缺位,准教师仅把实习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导致课堂教学和实习效果的双低。《意见》反复强调将教育教学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基于此,培养院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延长实践时间,保证小学英语课的教学实践比例;同时,由培养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小学英语教师共同指导,切实提高准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因此,教师职前教育要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背景,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多样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训练发展专业能力[5]。

3.结语

优质的小学英语教育呼唤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全科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课程教学是这个系统的内核,因而高等师范院校应与时俱进,聚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点,完善当前课程设置,制订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楠.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物,2013. 11.

[2]周丽.关于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的思考[C].新教育时代,2015.10.

[3]颜东.职前英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4]周琳.芬兰教师教育对中国小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5]胡旭红.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模式――芬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5).

上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下一篇:落实“学讲”理念,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