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2-09-17 06:49:27

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摘 要: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存在的理论基础,结合高校学生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现状,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尊重差异、注重核心、民主管理、共同进步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构建方案及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终身学习 大学体育 学习共同体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20世纪以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的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场地器材受限等现象制约着大学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如何有效贯彻“终身学习”思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得学生的体育技术、理论学习有效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已成为当前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非正式学习的内涵为基础,基于微博、微信平台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提出了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案,以期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及技术层面的宽泛性要求,进而提高他们参与大学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自从学校教育诞生以来,学习就被划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其中所谓的“正式学习”指的是在特定机构进行的正规学习,如在学校进行的学历教育或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等。而非正式学习,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是指发生在平日工作、家庭或休闲活动中,由学习者自我发起,并能够通过自我调控、自我负责及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或自我指导来传递、获取和渗透知识的学习活动[1]。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学习形式,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主要强调非正式场合下全体成员基于相同目标和愿景的共同参与、共同提升,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群体动力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都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

一般而言,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简称“微平台”)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助学者和管理者三类基本成员组成,其中学习者是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要素,由具有相同学习愿景、能够主动汲取所需知识、提出所遇问题的学员组成;助学者是共同体建立的核心要素,主要负责知识的正确提供和反馈信息的及时回复,往往由具备较高理论、技术水平的教师、专家或辅导者组成;在共同体的构建中,管理者是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主要负责实现基于微平台的知识和知识反馈,一般由具有较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较强责任心的学习参与者组成。在微博、微信的技术平台下,助学者、学习者及管理者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和知识传递,形成了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基本运作形式(见图1)。

二、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大学体育非正式学习是正式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学生基于学习、健身需要,在正式课堂教学以外,自发、自愿地完成体育理论、技术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是大学生大学体育非正式学习的主要形式,它对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时间受限、体育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等现象制约着大学体育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及体育行为等出现了下滑趋势。

近年来,微信和微博以其传播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交流的时效性与临场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3][4]。因此,利用微博、微信群,借助群内伙伴,构建基于微平台的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不但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体育技术训练无论在何地都能受到专业的指导,还能更有效地利用场地、器材的闲暇期,缓解因场地、器材受限而带来的教学压力。

基于微平台的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有效沟通,尊重差异,确定共同的学习愿景。

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因此,基于自身愿景下的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考虑到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中对健身、考试、知识补充、问题解决、情感社交等[5]不同方面的向往,以及同一教学目标指导下即使同一课堂教学中也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差异,在大学体育非正式共同体初建时,助学者应首先与学习者进行有效沟通,以帮助学习者在承认不同个体之间学习愿景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现有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有效评估,以进一步帮助他们实现分层次的学习共同体划分,进而确立不同体育锻炼目标。

(二)协作互助,民主管理,注重核心。

学习共同体强调在教师鼓励下学习者的自愿、主动加入,没有任何的强迫,但成员中如果没有核心成员,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就会组织松散并且难出成果。因此,在非正式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除了注重民主的管理方式、团队的合作意识,还应注重核心成员的发展。这里,所谓的核心成员一般是指具有较高威信、号召力且组织能力较强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管理者。在共同体中,核心成员主导着整体活动的方向,是学习者、管理者或助学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他通过主动向周边同学提供精神鼓励和技术帮助,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等方式,激发共同体成员潜在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另一方面,他通过与管理者、助学者的有效沟通,实现学习信息的有效反馈和下一阶段共同体活动方案的合理制订,在共同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整合信息,及时反馈,充实资源。

资源建设是微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非正式学习活动时,助学者(教师)应首先基于微平台构建基础的学习资源。以排球技术学习为例,助学者可以结合排球技术动作特点,构建排球垫球、传球、扣球等技术动作,以及易犯错动作微视频等基础学习资源。但是,由于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学练情况是因人而异的,共同体的学习意愿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每当管理者进行一次学习资源时,学习者都应及时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接收、学练,并通过共同体核心成员(也可以为管理者)对整体的学练情况及下阶段的学习意愿进行反馈,从而周而复始地完成学习资源的完善和补充(见图2)。

(四)平等对话,合作分享,共同进步。

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学习伙伴之间的和谐相处、友好合作是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实上,由于微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共同体中学习伙伴的建立往往容易形成,但学习者与管理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只有形成有效的、平等的对话机制,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共同体活动中,除了管理者的学习资源外,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学习心得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并对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实现成员之间非固定时间、地点的学习交流。在共同体中,每一位学习者都应是其他成员的助学者,也只有通过不同成员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资源分享,才能不断地为共同体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从而保持共同体可持续的活跃度和稳定性。

三、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体育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还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必将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主要辅助方式。但是,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非正式学习共同体往往注重学习者的共同愿景,由于构建初期,学习者的学习愿景通常具备随机性、盲从性的特点,为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助学者(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指导和参与,帮助学习者确定初步的活动主题和合理的活动形式。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虽然微平台给非正式共同体的学习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学习者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技术学习有效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考虑到体育课程的特殊性,非正式共同体还应适当地组织形式多样的面对面交流。以排球学习为例,核心成员应通过组织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友谊赛,增强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使得边缘成员在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增强参与锻炼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2]张第.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3(02):39-41.

[4]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媒体.新课题,2013(05):71-75.

[5]郎勇春,李伟艳,等.内蒙古科技[J].2016(1):75-78.

上一篇:浅谈英语中的十种强调句 下一篇:小学语文《蚂蚁和蝈蝈》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