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课堂因“动”而精彩

时间:2022-05-27 01:05:34

让生物课堂因“动”而精彩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课堂教学应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师生平等的交往为本质特征,充分释放学生的活力为手段,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但遗憾的是,很多老师还是延续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然后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与“不是”的教学模式,或者只是把课本知识简单的罗列和重复。这对学生来讲无疑是对灵活思维的扼杀,对课堂活力的泯灭,可以说,“生”物课,都成了“死”物课。怎样让学生从原来的静听模式走出来,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欣喜地发现,教学中要敢“放”,真正的在“动”字上做文章,这样才能还生物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一、导言激趣,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很关键,它能给知识赋予生命力,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生物教师的一个首要任务。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到学习的主题。例如在讲“动物的运动”时,教师可先把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不由自主的喊起来“刘翔、刘翔”,情绪一下给调动起来。然后教师顺势激情导入:“2004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91获得金牌!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他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亚洲的骄傲。这么优美、强劲的跨栏动作主要是哪个系统来完成的呢?”

教师通过导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探索新知识的亢奋中,达到了导言激趣课堂活的目的。

二、课件展示,让课堂“动”起来

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认识能力和思维有限,对一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教师可经常将一些抽象化知识借助课件展示出来,最好还能做一些动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例如在讲“受精的过程”时,学生看到那么多的游向一个卵细胞,感到十分的惊奇。当他们看到只有一个穿过重重障碍,不断旋转着钻头,在尾部拍打的驱动下,努力进入卵子最终制造出一个胚胎时,都惊叹生命的力量竟如此的伟大,同时又为自己的存在感到十分的自豪,原来自己就是最优秀的、最棒的那一个。

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改善认知的环境,将课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取得较好的教学实效。

三、巧设疑问,使课堂“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为切入点,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研讨,给学生主动思考的线索,让其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在“条件反射的形成”一节中,教师可首先提出:大家喜欢小动物吗?你家的动物有哪些本领呀?这些本领哪些是你和你的家人训练出来的?能说一下你的训练过程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问题情景中。其中一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家的小狗能作揖。刚开始的时候,我怎么教都不行。后来,听爸爸说要先给它食物吃,然后再教。于是我就先给它食物吃,然后让小狗再作揖。经过了好多天的训练,我家的小狗就会作揖了。”教师然后及时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①你是先给小狗食物吃还是先作揖或是给食物吃的同时作揖?②从“食物”刺激到声音“作揖”刺激直至小狗完成“作揖”的动作,你做成功了多少次?③你如果喊“作揖”,你的小狗完成了动作,你下一步做什么?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受到相应的刺激,激活其原来积累的经验,使其进想到的当时的情境从而产生体验,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动手实验,使课堂“动”起来

“在做中学,在实验中探究”是新课改对生物教学提出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学习经验的共享。

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一节中,教师可首先布置学生课前按照课本的要求准备好叶片,强调酒精灯的使用安全,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主动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只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都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达到预期效果,有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效果不明显的,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由此学生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具有严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五、捕捉生活,使课堂“动”起来

杜威曾说,人类的真智慧,是从近身环境中所得来亲切的知识。但常见的情形往往是,学生所学的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让学生获得亲身的体验与感性的经验,是很困难的。其实如果教师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也会发现身边生活中不乏生动的事例,这样就可以随机而变,调整教材,让学生获得鲜活的体验。

前不久,腮腺炎在学校流行。很多学生被传染了,一时间,人心惶惶。平时拥挤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本该活跃的气氛变得死气沉沉。这时,我灵机一动,就把“传染病”这一节提上来了。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腮腺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被击倒了?应该如何预防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我紧接着就让患过腮腺炎的学生谈他患病的具体感受。最后全班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传染病的有关知识:腮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时腮腺肿大,疼痛难忍,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接着,我又请学生扮演家庭小医生,来讲一下如果你遇到了这种病,都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消除了心理的恐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能把知识用到实践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要不断地探索课堂“动”起来的因素,每一个环节的都要有活力。但要坚决摒弃任何为“动”而“动”的作秀,要让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有序的课堂,“动”而“不乱”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活动一起动起来。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内容上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上一篇:假象:生活中鲜活的科学课程资源 下一篇:谈语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