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时间:2022-05-27 09:44:08

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国家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和基本目标。这不仅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农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机构,农机部门要把工作目标定位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意义和模式

1.1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意义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集中资源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做到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区域农机化服务中心是针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本着以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服务的目的而建立的,所以在当地有广泛的农机作业市场,使机手作业有保障,效益高。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民对农机的盲目投入、重复建设等造成的浪费。

1.2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模式

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国家投入为辅,农机联合体和农机大户等其他经济实体广泛加入的形式。在组织形态、经营模式、组织规模等方面通过市场运作,优化资金、技术、设备和组织结构。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现有的农机作业,使农机服务组织形态在结构调整中发生深刻的、本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合作组织。实行对农机具的统一管理和指挥,统一作业质量和验收标准,统一作业收费和结算,统一保养,统一油料供应等。

2.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

2.1农机作业服务队的现状 目前,个体的、功能单一的农机户较多,而有规模、上档次的农机大户或服务组织较少。

2.2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可行性如今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往往需要联系多个机手,耗时耗工,耽误农时。同时,机手频繁地在作业区间转移增加了作业成本。如果有这样一个队伍,拥有足够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可以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或机械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粉碎)播种等作业,相信可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因此发展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前景十分可观。

2.3农机作业服务队的发展模式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大对农机大户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引导他们采取规模化生产的模式,成立专业服务组织,同时为其提供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支持,对于他们的作业质量予以监督,创建出一些品牌农机作业服务队,从而实现农机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减少机具的重复购置,节省投资,并逐步把一家一户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为集团化、规模化生产,形成耕、耙、播、收一条龙的机械化生产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机具的使用利用率,增加农机手的收入,而且可以降低作业成本,使得收费较为合理,从而降低了广大农民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使大多数无力投资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带来的便利,完成农业生产,把农民从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

3.拓展和调整农机服务范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要求相关部门不断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和区域,按照种植业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的要求,着力于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布局和农机科技水平的创新,组织好机械化生产和加工。比如城郊地区具有技术、经济、人才、市场的优势,农机化的发展就要适应城郊型农业的特点,重点搞好菜篮子工程、设施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贮运、果木花卉的机械化生产等项目。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改变动力机械多、作业机械少,主机多、配套机械少的现状;改变小型农机多、大中型农机少的现状,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和加快作业进度;调整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比例,搞好农业机械的选型、配套和组合,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林、牧、副、渔业机械全面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减轻了劳动者的强度,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标志。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还需要各级农机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上一篇:制定保障措施 推进水稻机械化生产 下一篇:破解影响农机流通因素 营造现代农机流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