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共艺术杰作的典范

时间:2022-05-27 08:03:04

南京公共艺术杰作的典范

摘要:现代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艺术形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量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是建筑、雕塑、壁画,种种艺术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雕塑则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南京有许多优秀的公共艺术,与南京地域性密切相关的雕塑有很多。其中堪称南京公共艺术杰作之典范的便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群雕,阅读本文,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这组雕塑带给我们的震撼。

关键词:公共艺术;雕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44-01

美籍芬兰裔建筑师和建筑学家埃里尔·沙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现代城市的面貌便呈现了这个城市的风格,而公共艺术以各类手段为媒介,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传达了城市的精神。在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段上,我们可以看到浮雕、壁画、圆雕、图片、景观、建筑等。而雕塑艺术作为其间一种有力的表现手段,大量出现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

城市雕塑界定的语义范畴对应了城市文明。自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以来,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

在南京的历史上,最为人刻骨铭心的便是1937年的那一场空前浩劫,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达六周之久。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死难三十万同胞的冤魂久久不能瞑目。这场屠杀在全中国,尤其是南京人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怎样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除了缅怀哀悼,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的绘画、诗歌、文章、音乐等记录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而除却这些表现形式以外,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便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中国南京市江东门,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2007年建成的新馆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新馆外观好似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最大的亮点便是馆前入口部分的主题雕塑群。

雕塑群共分为五组。主题雕塑《家破人亡》为一尊高达12米的大型母子雕塑。衣衫褴褛的母亲怀抱着惨死的孩子,干涸的双眼仰望苍天,口中发出无声的呐喊。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了的妻子,苍天啊……”如此大尺度的人物形象圆雕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母亲是孕育生命的源泉,而母亲的形象遭到侵略者地摧残,让观者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南京这座城市母亲无声的愤怒,一个受难的母亲正代表了千万受难的母亲。雕塑手法概括洗练,母亲形象的塑造上并未见传统意义的体块塑造,母亲紧绷的身体蕴含着哀痛,手中的孩子软软瘫落的小身体意味着生命的逝去。整个雕塑呈一个巨大的A字。作为如此大尺度的人物雕塑,动态与线条完美融合,显现出一种崇高的气魄。

母子雕塑西面约50米,是十组逃难的人群组雕。这组雕塑的背景是黑色三三角形体面的建筑,凸显了逃难人群的绝望身影。老人瘦骨嶙峋渴望抓住一线生机的双手、孱弱的知识分子搀扶着受伤的妻子、失去双亲的孤儿、背着被炸死奶奶尸体的十三岁孤儿、特别是那伏在死去母亲身上吸吮最后一滴乳汁的婴孩……这一组雕塑形成史诗电影般的画面,使观众感同身受。

第三组《冤魂的呐喊》,大山从中被劈开,半边山高达12米,山顶是抽象的指向苍穹之手,仿佛在替几十万冤魂高呼呐喊;另半边山6米高,无辜百姓被绳索捆绑,犹如待宰的羔羊……这组浮雕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负空间和阴刻的手法,在光影的照射下产生了不同与传统浮雕的强烈效果。

而群雕的收尾部分是一堵长达140米的“胜利之墙”。在8米高的墙上,有一个别具匠心的大大的“V”字,作品以胜利之神的翅膀作为结尾。寓意着我们的人民军队终将赶走侵略者,迎来最后的胜利。最后一组30米高的雕塑《和平》,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的哀思。手托和平鸽的母亲与孩子也托起了人们对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这一组群雕弥补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在表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主题的空白。就公共的角度来看,场馆的选址周边是繁华嘈杂的商业街区,如何使观众在由喧嚣进入肃穆主题,在视觉和心理安排上需要一个转换和缓冲的过程。而这一组雕塑便起到了中介和桥梁的作用,在进入纪念馆之前,这组雕塑便生动感人地对观者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不论是在观众与展馆之间的空间层次上、还是心理层面上,都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得观众能受到更充分和直接的视觉心灵冲击,对整个纪念馆的整体感受层次分明而丰富,从而更加铭记深埋地下30万哭泣的亡灵。这组雕塑,在人物形象选择上充分参考史料,每一张面孔都是极具面形特征的国人形象,这组雕塑是具有本土特征和现代意味的悲剧性的主题创作的一个典范。这组雕塑也是极具南京地域性特点的公共艺术成功实例。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文化、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

上一篇:反叛性与创新性的“跨文体”现象:《边城》散文... 下一篇:简述中国画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