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公益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时间:2022-05-27 05:25:40

廖晓义:公益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公益是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诉求,公益之心人人都有。我们做公益的人很幸福,能够把内心最深的诉求、终极的关怀变成此生的一种行动,甚至于一种职业,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公益,是每个人骨子里的诉求

我们的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有17年了,我自己做公益也有22年了。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有一些感受,同时对目前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想法。我们毕竟是在底下做事儿的人,没有时间把理论提炼得那么精细,就是从感性层面的分享。

我觉得公益是每个人骨子里的一种诉求,公益之心人人都有。我们做公益的人很幸福,能够把内心最深的诉求、终极的关怀变成此生的一种行动,甚至于一种职业,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理解的公益,首先它不是奉献,而是收获。我曾经是一个西方文明狂热的追随者,但是后来真正意识到西方现代化出现了问题,又对他们的环保产生怀疑。我觉得现代化的基本矛盾是,人的无限发展欲望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们无法再造地球,只能调整自己的欲望。把人的欲望导向,对自己生命和身体的关注。蓄心能、增体能、吸物能,给人带来饱满的愉悦,这是中国式环保的基本理念。城市文明太脆弱、太短暂了,只有天地万物才是永恒的,这是我们基本的信念和信仰。

中国式公益的五千年传统

公益于我是一个回家的历程。我们一直以为“公益”这个概念是从西方输入的舶来品,但就我本人的经历来说, 我最早发现“公益”这个词,是在我祖父的爷爷的墓碑上。上面记载,他做生意挣了些小钱,于是就回乡做“公益”,修桥、铺路,整篇碑文还在。公益组织又怎么来的呢?我妈的老家亲戚,最早创办了亲民会,每个人家里捐点物品,主要是有块公田,大家轮流耕作,收获的钱就作为亲民会活动的经费来源,财物公开、公正、公平,一分钱怎么花都写得清清楚楚。为什么?那是熟人社会。所以当我们在现代的一个陌生人社会中,就丢掉了熟人社会公益的天然土壤。有次在一个公益论坛上,当听到那么多人说我们有多少年能够赶上美国的公益的时候,我拍案而起:“如果中国没有五千年的公益传统,绝不可能一脉相承到今天!”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另外一个场合,他说中国人你们很幸运,你们有这么多年的公益传统,儒家、道家都宣扬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这就是最好的公益传统。那么,从我们公益的传统里,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公益概念和系统,我称之为中国式公益。我们把它叫做“深绿”,深到身体,深到心里,顺应自然,系统地解决环境问题。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可以搞环保,其实环保是让你生命重新复苏的,修道的特别好的法器。过去以为中国的公益应该由精英来做,2008年汶川地震彻底改变了我,鼓舞了我,这么多人迸发出来的热情,真的什么都化得掉的。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有很多的机遇,如果你真要做,别说条件不成熟,关键你做了没有。

中国熟人社会有什么好处啊,我如果不用乡音和他们说话,乡民肯定不会喊我“廖娘”,我们也调动了一些熟人社会资源来做些发动和监督。我一点不夸张的说,我经常处于一种如沐天恩的状态,觉得幸福得不得了。今年我的生日,重庆杨桥村密密麻麻来了那么多人,留守儿童上百个孩子一起给我唱生日歌,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这样的幸福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你是那方水土走出来的,在一种实际的回报中间去体会万物共生的大道。

没有公益,真实的生命不可能生长

中国式公益还有个特点,我觉得她是地里长出来的公益。中国人说孝爱,爱给你生命的人,你能体会那个爱是什么。再造乡村社会时,要去发掘田里和社区长出来的公益。我们相信国学在乡土,通过生态伦理的教化实行社会的荒漠化治理,把如沙子一样分散的乡民变成土壤。

公益对于社会的意义,它一定不是一个社会的点缀,而是空气,空气似乎看不见,但你要没有它,你将窒息。对于个人,它像粮食,没有它你真实的生命不可能生长。

很多人认为,只有参加了一个组织,你才是公益人。非也,每个人利他、做好事,就是公益,存好心,做好人,办好人,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我们职业公益人的任务就是培育非职业公益的土壤,然后在土壤中再生发职业公益的苗子,形成良性循环。

公益最本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为公”,天下为公,公益反过来就是益公。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人类,都是一个利益、生态、文化、经济的共同体,这才是真正公益的方向。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公益要促成这种共生。

上一篇:当弱者爱上强者 下一篇:生活魔法师×李昕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