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研究论文综述

时间:2022-05-27 02:48:36

吕温研究论文综述

摘 要: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使得众多使者友好往来。吕温是使蕃过程中唯一一位留下使蕃诗的使者。近些年,吕温与其使蕃诗的研究逐渐受到研究界的重视。通过对吕温个人研究、家族研究、文章和使蕃诗研究论文梳理,可发现使蕃诗在唐诗中存在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吕温;使蕃诗;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50-03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宪宗元和六年(811年)。

近些年学术界对唐诗研究范围扩大,使得吕温的研究得以重视,研究界以不同的视角关注吕温,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据笔者统计,早期研究吕温的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起,关于吕温的研究论文,期刊30余篇,硕士论文8篇,博士论文1篇,专著1部,这些论文对吕温及其家族、文学成就、使蕃诗等进行梳理考证。

一、吕温生平事迹研究

近40年来,刘德重先生是对吕温生平事迹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他在《文史》第二十七辑上所发表的《吕温生平事迹考辨》一文,依据大量史料对吕温进行考证,虽然其观点需商榷,但对后续研究具有参考的价值。赵荣蔚《吕温生平及被贬真象考辨》一文,对吕温生平事迹进行考察和分析,试图还原吕温经历的事件,还吕温以公正的评价。赵荣蔚认为:“吕温被贬的原因,是因为他和窦群诬奏宰相李吉甫。实际上,吕温获罪遭贬的更深一层原因,是因为他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其在吕温被贬的考证下,多了个人的思考和创见。多洛肯的《吕温事迹考述》对吕温生平事迹的材料做考证,提出史料记载吕温往返吐蕃时间不一致,对吕温贬官后的政绩做了补充。谭青《“吕温使吐蕃不归于元和元年”考》一文运用比较法分析:“《新唐书》《旧唐书》记吕温使吐蕃归年不一致,检各种版本的《和叔集》,从而得出,和叔之归当于贞元二十一(永贞元年)年九月。”这对吕温使蕃研究,做出了补充。杨慧文的《柳宗元和吕温交游论》一文,通过考证双方家族渊源、思想上的契合,探讨吕温与柳宗元的交游。

通过梳理吕温生平事迹,其40年的短暂一生,出仕前、进士及第并在朝任职、出使吐蕃和地方任职的4个时期,帮助我们全面的了解唐代中小文人群体。

二、吕温家族研究

吕温籍贯的研究,文献中提出了东平、河东、河中3种不同说法。谢其泉在《吕温及其散文研究》中,对吕姓起源及东平吕氏发展、吕温父祖兄弟、吕温的籍贯等方面作了梳理。白盛友的《吕温研究》重点对吕温的籍贯、居住地做了考证。根据这两篇论文可得出:吕温郡望东平,祖籍河中(或曰河东),出生地可大致定位浙江东(今江苏浙江一带),实际居住地和族茔在洛阳。这对研究整个唐代士族群体提供了参考的价值。刘成群《吕衡州考论》一文,从吕集版本、吕温家世、交游、文论和诗文创作几个方面进行考证,更全面的研究吕温。

谭青的《吕温家世考》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吕温家族进行资料的考证、分析研究,但其整体不够完整,缺乏其子女的考证。董超的《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学位论文,着眼于吕温家族本身,从其世系、文化等多方面,对其作详细的梳理,大致呈现出吕温整体家族的全貌情况。白盛友《吕温研究》一文,详细地分析和论述了吕温的祖父、兄弟、子女及籍贯,更系统的对吕温家族人士进行逐一考证,并且梳理了吕温父辈及兄弟姐妹的关系表、其子女关系表,为研究吕温家族的学者提供了借鉴作用。

通过对吕温整体家族的梳理研究可知,吕温家族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化阶层,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唐代的士族家庭群体。

三、吕温诗文研究

最早研究吕温诗作的吴逢箴先生的《唐代诗歌与民族交往》一文,以吕温《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为例,探讨唐代诗歌与少数民族的密切交往,引起学术界关注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时期留下的唐代诗歌及吕温出使吐蕃诗作。而吴逢箴的《吕温出使吐蕃期间诗论》一文,虽对吕温诗作中出现的何时、何地的解释需商榷,但却开启了使蕃诗研究的先河。这一研究扩宽了唐诗研究的角度,引起对唐代涉蕃诗研究的重视。余恕诚的《唐人出使吐蕃的诗史――论吕温使蕃诗》一文,在吴逢箴论文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吕温使蕃诗,定为12首,解决了前人诗作中出现的何时、何地解释错误的问题。马重阳《状物叙事满蓄忧愤―读吕温〈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柳海莉《天才俊拔文彩赡遗―略论中唐散文家吕温》等,这些论文都是从某一篇或几篇诗文入手,结合历史背景来研究分析其诗作,探究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薛冬艳《“虚”“空”之辩兼及吕温〈乐出虚赋〉“虚”“空”观的探讨》一文,从吕温《乐出虚赋》入手,以音乐的角度,探讨“虚”和“空”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些论文凸显了吕温的文学成就,以不同视角去分析、研究吕温的文学作品。

王晓玲《试论中唐诗人吕温的诗歌成就》、赵荣蔚《论吕温的诗歌成就》、董超《中唐吕温散文成就述论》这3篇论文都从吕温的诗歌和散文的角度,分析其文学成就,只是未能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入地探讨吕温文学成就。董超《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这一学位论文,着眼于吕温家族与文学,以吕温家族综论,就吕温诗歌和散文两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对赋的分析,题目范围过大,内容不够深入。延玖娣《吕温及其诗文研究》、张秀萍《吕温及其文探微》、谢其泉《吕温及其散文研究》3篇学位论文,以吕温及其诗、文着眼,不同程度梳理了吕温的生平和文学思想,探讨吕温的文学观及艺术风格,但在研究吕温文学上的成就侧重点不同,对吕温散文、诗、赋的研究力度不够。莫道才在《〈全唐诗〉-载吕温二首诗均为伪诗》一文,对《全唐诗》所载吕温《嘲柳州柳子厚》《嘲黔南观察南卓》两首诗进行考证分析得出,其与吕温的生平事迹不符合。莫道才认为,以上两首诗作均为伪诗,且两诗在录写时存在笔误,对研究吕温诗作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吕温的散文和赋保留下来的不多,但是其散文、赋是吕温思想的体现。据白盛友《吕温研究》学位论文中统计:赋有8篇、文章93篇,其中传世文献92篇,出土1篇。吕温文章的文体范围很宽,包括奏议、书信、序跋、赠序、碑铭、祭文、颂赞和杂著各个方面,但每个方面的数量都不多。白盛友指出,《黄龙负舟赋》《傅严铭》《成皋铭》等文章,吕温较为明确地阐述了君王要坚守纯志崇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君王要知人善任,任用贤良的思想;臣属要以仁义为本,勤于吏政,体恤生民的思想;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思想。赵荣蔚的《论吕温的政治思想》一文,从分析吕温的诗文创作情况,总结吕温的政治思想体现为:“否定天命、重视人事的爱民思想,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思想和要求打破常规、超拔贤能的改革思想。”吕温的散文和赋,观照其思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对其时代社会问题的政治理想的思考。

史传资料中对吕温的评价不高,文学史上对吕温文学作品亦不够重视,通过对吕温文学的分析研究,可探其思想脉络,以便公正的评价吕温。

四、吕集版本情况研究

刘禹锡最早对吕温的作品进行整理,集为上下两册。关于吕温版本情况的研究,刘德重提出《吕温文集》应有3个版本系统,并指出了3种吕集的来历:《四库全书》本从冯已苍校本整理得来,《粤雅堂丛书》本即《丛书集成初编》本,伍崇曜据秦恩复古研斋校刻本排印,《四部丛刊》本的影印的是涵芬楼据瞿庸铁琴铜剑楼藏述古堂影宋本。刘德重先生主要根据今天存世的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及丛书集成本中的吕温文集将之溯源为3个版本系统。而在多洛肯《吕集版本考述》一文中,根据吕温文集第六、七两卷阙文和全文情况,对吕温诗文集的版本渊源进行考察,认为有冯(舒)本和吴(吴茂才)本两个版本系统。吕明涛《吕和叔文集版本流源考》一文,通过梳理史料提出:述古堂本和冯校本出于同一底本,文渊阁本源于冯校本,两个本子没有太大的区别,仅有个别地方改动,因而《四部丛刊》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应属于同一个版本体系。白盛友《吕温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对吕集版本源流问题进行详细探讨。目前研究现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吕温文集有3个版本系统,一种认为吕温文集有两个版本系统。目前白盛友对吕集罗列出:“按卷数可分为十卷本系列(含伪十卷本、十卷残本)、五卷本系列两大类,此外尚有为数不少的诸家选录本(合集、选集)系列(已见)。”对吕集版本情况研究,由于时间久远、文献缺乏等多种原因,不能探明吕集版本的真实情况,暂付阙如。

五、吕温年谱研究

洪迎华《吕温研究》、刘成群《吕衡州考论》、延玖娣《吕温及其诗文研究》、董超《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这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及白盛友《吕温研究》的博士论文中,对吕温年谱均有罗列。赵荣蔚《吕温年谱》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门研究吕温的专著。此书分为吕温年谱、吕温传论两个部分,考察了吕温所处的时代,并对吕温的政绩、思想以及文学成就加以论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吕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

学术界对吕温的整体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这与吕温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不相称。从文学研究角度来看,还有需要弥补的不足,吕温文章研究不够深入,部分论文的行文中有出现句读、词义理解等方面的错误;对吕温文学成就的研究太单一不够全面;部分论文对吕温人格的评价,未能采取公正的态度;对其使蕃途中留下的大量涉蕃诗,整理力度和研究角度不够。我们应该拓宽研究思路,从涉蕃诗整体出发,分析其使蕃诗作,探讨吕温在涉蕃诗研究方面的贡献,进而揭示出吕温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赵荣蔚.吕温年谱[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傅漩踪.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洪迎华.吕温研究[D].湖北大学,2002.

〔4〕刘成群.吕衡州考论[D].复旦大学,2005.

〔5〕董超.唐代吕温家族与文学[D].西北大学,2007.

〔6〕白盛友.吕温研究[D],复旦大学,2009.

〔7〕张秀萍.吕温及其文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09.

〔8〕延玖娣.吕温及其诗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9〕谢其泉.吕温及其散文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0〕刘德重.吕温生平事迹考辨[J].文史第二十七辑,1986.

〔11〕吴逢箴.唐代诗歌与民族交往[J].民族学院,1982,(12).

〔12〕吴逢箴.吕温出使吐蕃期间诗论[J].民族学院,1989,(4).

〔13〕侯百管.吕温传略[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9).

〔14〕赵荣蔚.吕温生平及被贬真象考辨[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15〕赵荣蔚.论吕温的政治思想[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16〕赵荣蔚.论吕温对中唐文学的贡献[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7〕张伟.中唐时代天才的政治家文学家吕温[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18〕杨慧文.柳宗元和吕温交游论[J].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1992,(11).

〔19〕周懋昌.音情并茂的二重唱―读刘禹锡、柳宗元哭吕温诗[J].语文学刊,1997,(2).

〔20〕吕明涛.吕和叔文集版本源流考[J].泰安师专学报,1999,(4).

〔21〕马重阳.状物叙事 满蓄忧愤――读吕温《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J].运城高专学报,1996,(8).

〔22〕董超.中唐吕温诗歌成就述论[J].沧桑,2009,(4).

〔23〕薛冬艳.虚空之辨一兼及吕温《乐出虚赋》虚空观的探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5,(9).

〔24〕多洛肯.吕温事迹考述――吕温研究之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7).

〔25〕多洛肯.吕集版本考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26〕莫道才.全唐诗载吕温二首诗均为伪诗说――全唐诗杂考之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5).

〔27〕谭青.“昌温使吐蕃不归于元和元年”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6,(3).

〔28〕王晓玲.试论中唐诗人吕温的诗歌成就[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9〕柳海莉.天才俊拔文彩赡遗――略论中唐散文家昌温[J].潍坊学院学报,2007,(5).

〔30〕马海龙.论“以诗证史”的可能与必要――以吕温出使吐蕃期间的诗歌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31〕余恕诚,郑传锐.唐人出使吐蕃的诗史――论吕温使蕃诗[J].民族文学研究,2012,(8).

〔32〕马海龙.万里吐蕃行 笔载异域情――唐入吐蕃使吕温及其异域情怀[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3〕董超.中唐吕温散文成就述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8).

〔34〕谭青.吕温家世考(一)[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5〕戴金波.吕温湖湘贬谪诗略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1).

〔36〕刘成群,孙海军.咏史诗、英雄情结以及心灵史――吕温咏史诗解读[J].名作欣赏,2010,(12).

〔37〕孔庆蓉.唐代诗人吕温的青海情结[J].参花(上),2014,(8).

上一篇:论约翰·多恩诗歌《歌:去抓住一颗流星》中的诡... 下一篇:“美国梦”背景下,“中国梦”对身份建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