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05-26 07:33:22

一个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摘 要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加重。过度的集聚或者集聚结构不合理,会造成该区域资源短缺、资源错配、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从文献梳理的角度关注制造业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内在关联至关重要。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经济增长 环境规制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猛,主要通过投资、进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来拉动,这种模式达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后来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产业集聚。而集聚的形成一般是通过外部规模经济、技术溢出等优势,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自主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拉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动力疲弱、生态“雾霾”环境、自然资源超出人们承受能力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如环境污染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2013年以来,“雾霾”这个词语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不仅成为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也成为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现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重要推动器,但同时也是造成污染的根源。

二、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内在联系

最早Marshal(1920)系统研究了空间集聚,从金钱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解释了区位集聚,原因有个:专业化的中间产品和服务、劳动池效应及技术溢出、知识扩散。从此Marshal外部性的概念成为研究空间集聚的核心。在此期间,对于集聚的研究有过中断,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对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从理论上分析,Krugman(1991)、Puga&Venables(1996)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会选择市场潜力较大的区域进行生产,市场潜力扩大引起的前后相关联效应促进企业收益递增,进而在此区域产生集聚,从而形成“中心-”结构。Ottaviano&Martin(2001)在Krugman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上,加入内生增长理论以研究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得出与Baldwin&Forslid(2000)类似的结论,证明了区域经济集聚会降低企业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反过来刺激其他产业向该地区集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空间集聚。Fujita&Thisse(2002)假定非熟练劳动力且不可自由流动、熟练劳动力且可自由流动两种前提下,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了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结论。

随着理论研究的继续深入,国内外学者对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相当广泛的研究。在现有的文献中,发现关于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复杂,学术界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分歧,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经济集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Crozet & Koenig(2007)利用欧盟1980~2000年的地区数据研究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集聚促进经济增长且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越不均衡的地区增长越快。刘立云(2011)使用ISM模型和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化产业集聚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部分研究与上述观点不一致。此外,有些学者认为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Brulhart&Sbergami(2009)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跨国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得出与Williamson(1965)结论一致,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聚对GDP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达到某一水平之后,集聚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影响。徐盈之等(2011)基于Barro增长模型建立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地区1978~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Williamsonhypothesi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没有达到门槛值以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超出门槛值后,集聚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即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显著存在。

Nagesha(2007)认为,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在于集聚醋精经济增长及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这种负效应。对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学者也是非常关注,最著名的是Copeland&Taylor(1994)提出的“污染避难所”假说。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严格的环境政策会导致国内企业成本增加,从理性人角度出发设定企业都已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些企业将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会使得企业将产业转移到环境标准减低的国家。学术界从环境角度研究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入手,Dua(1997)认为在贸易自由的情况下,各国为了吸引FDI会降低自己的环境标准以提高该国的经济增长,但结果会出现“向底线赛跑”的现象。

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本质是产业集聚的外部性问题,只是从环境角度出发。Esty&Geradin(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降低环境保护标准或放松环保规制以吸引外资,导致了国际环境条件的两极分化,得出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的结论。Matthew(2010)等采用日本的数据,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特别是当贸易发生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时,实证结果更显著。朱英明等(2012),实证检验资源短缺和环境损害是否对工业集聚形成产生阻碍,结果发现水土资源短缺对工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水环境污染对工业集聚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张可等(2014)认为,经济集聚和环境污染相互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的发展和环境质量存在交叉影响,具有双向影响的特征。近年来,集聚提高环境质量的外部性逐渐获得学者的关注。沈能等(2013)认为,产业集聚有效促进了产业内企业间的环保节能知识的溢出和共享,降低了低碳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减少了单个企业的治污成本,从而改善了碳生产率。因此,产业集聚可以作为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

三、结论

基于以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现有文献大多数是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很少从理论层面或影响机理角度分析。空间集聚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超过某一水平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小,甚至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原因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比较匮乏,资本市场进入受限,生产在空间集聚能够促进效率显著提升。但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拥挤外部性会导致空间上的集聚出现分散的经济地理结构。可见,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难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来表示,那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产业集聚在什么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损害?环境污染在经济增长中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都是以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为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克鲁格曼・P.地理和电缆[M].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1.

[2]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沈星.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11):28-44.

上一篇:“营改增”对石油企业的影响与建议 下一篇:论影响安全评价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