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模糊语言美感再现

时间:2022-05-26 06:52:50

诗歌翻译中模糊语言美感再现

摘 要: 模糊语言学自产生以来就对语言学界及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诗歌语言由于大多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正是这种模糊语言,使得诗歌有其独特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几首简单的外国诗歌中文译本,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再现诗歌的模糊语言美等问题。

关键词: 模糊语言 诗歌 翻译 美感再现

1.引言

“模糊(fuzzy)”一词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L.A.Zadeh)在1965年发表的《模糊集》中提出,查德教授把“模糊”一词引入数学中,由此模糊数学诞生。此后,“模糊”的概念被引入人文学科,产生了模糊美学、模糊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的产生对语言学界和翻译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模糊学的诞生挑战了以柏拉图、尼采为代表的把“语言的模糊性看做是语言的缺陷”(钱钟书,1986:406-410)这个观点。自此,人们开始对语言的模糊性给予极大关注。事实上,模糊性是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模糊和精确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波兰语义学家沙夫(Adam Schaff,1979)曾说:“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办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于交际的那种工具受到了损害。”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始于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1979)、《模糊语言初探》(1980),后由张乔、苗东升继续推广。诗歌语言通常比较模糊,这是因为诗歌一般有字数限定,并且表达的是作者或婉约或豪放的细微感情,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此时,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没有削减文章的文采与灵气,反而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如何把这些用模糊语言写成的诗歌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两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入手,简单探讨如何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美。

2.诗歌的模糊性

我们首先要区分”模糊”与”含糊”的区别。含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言表达低能的表现,言者或是作者尚缺乏语言驾驭能力的表现,言而无序,言而含混;二是语言心理障碍所致。“模糊语言”是指词语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毛荣贵,2005:231)。诗歌语言因其长度、韵律及所表达的细微感情而呈现出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模糊、句义的模糊及意境的模糊。正如毛荣贵教授所说:“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文学作品才能变得更生动,拥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妥帖性、独创性、简洁性、音乐性等特点,因而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毛荣贵,2005:249)

2.1词义的模糊

英汉语言当中有很多词属于一词多义,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搭配会产生的不同含义,或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些词发生了词义的扩大或缩小等变化,当这些词出现在诗歌中时,会产生模糊感。比如中国古诗《清明》中有一句“路人遥指杏花村”,其中很多人对“杏花村”有不同的看法,周汝昌(见萧涤非等,1983:1102)的解释,“‘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指酒家”;“杏花深处的村庄”(徐敏,1990:17),不同译者给出了不同翻译版本。杨宪益、戴乃迭把其译为“a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2001);孙大雨则把其译为“Almomd-Town”(1997)。其实,杏花村到底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还是指酒家的名称,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这种词义模糊会造成翻译上的误差。现在,汉语中的“叔叔”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儿童语言中,“叔叔”的叔叔已经变成了模糊概念,没有跟父亲还是母亲有关这个界限了(伍铁平,1979)。英语中也有很多这样带有模糊意义的词,比如“uncle”,既可以指舅舅,又可以指叔叔、姨夫、伯伯、姑父,我们不能判断到底是属于爸爸这边的亲属,还是妈妈这边的。词义的模糊往往很难定位,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句义的模糊

句义的模糊通常是由那些带有不确定语义的词组成的。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话很让人费解,怎么玉就生烟了呢?这跟日暖有什么关系呢?还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这其中的“to be or not to be”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很多译者试图把这句话翻译出来,比如裘克安(2010)将其译为“活着还是不活了――这是问题”;卞之琳(2001)将其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朱生豪(1998)则将其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可见译者对这句话也是持不同观点的。

2.3意境的模糊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由各个意象构成的整体感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2004)中曾说道:“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意境并不通常是清晰的,尤其当这种意境是由作者抽象思想的表达意象构成时,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种难以表达的伤感使得其意境笼罩一层淡淡的哀伤,因此很难把握这种翻译。

3.诗歌翻译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诗歌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模糊性、句义的模糊性及意境的模糊性。现在我们主要从中诗英译及英诗中译两个方面讨论诗歌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即以模糊译模糊。

3.1中译英:以模糊译模糊

以模糊译模糊即用模糊的语言对应翻译原文中模糊的语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下面我们以《天净沙・秋思》的翻译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一:

Tune:Tian Jing Sha

By Ma Zhiyuan

Wither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上一篇:新课改引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对接职业标准的《财产保险》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