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

时间:2022-05-26 03:56:12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

豆腐渣简称豆渣,原指豆腐制作过程中剩下的残渣。虽然人们日後从中发现了很多医学、营养学和保健学方面的元素,但豆腐渣的主要用途还是喂猪,是生猪饲养中的廉价饲料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国内经常出现“楼倒倒”、“桥垮垮”和“塔歪歪”现象,人们便把豆腐渣一词移植到建筑领域,将一些质量低劣的建筑称为“豆腐渣”工程,使“豆腐渣”一词具有了建筑文化的内涵。随着高校发展的高速度,中国大学论文的发表量和博士生的培养量高居世界前列,由此也催生出大批学术上的“豆腐渣”工程,不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路上的难言之隐,而且扩充了“豆腐渣”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如今,“豆腐渣”一词的猪饲料含义鲜为人知,生活中的“豆腐渣”现象却举目皆是,图书出版也在其中。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迷惑。每到这时,很多人往往会到书中寻求答案,在阅读中寻求解脱。然而,图书市场的“繁荣”却使人们对眼下的图书现象产生不解:30年前,一书难求。30年後,一本好书难求。走进书海,一下子面对几百本乃至上千本同类的图书,其选择的艰难有时甚于生活本身。

不经意间在一家中等偏上规模的书店徜徉,发现仅仅“励志”类的书籍就不下千种,“烹饪”类的书籍不下600种,“养生”类的书籍不下500种,“育儿”类的书籍也有500余种。这肯定是不完全统计,可就是这“不完全统计”也足以折射出图书出版的“欣欣向荣”。

但是,透过表层的繁荣,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以“大而全”、“大杂烩”和“大拼盘”为主体所构成的“豆腐渣”现象。“励志”类的图书令年轻人无从人手:气场、成功、信念、秘笈、奋斗、谋略、责任、密码、感恩、思维、修养、潜能、思考、智慧、关爱、心理、规划、意志、取舍、性格、梦想、礼仪、沟通、幸福观、淡定、职场、厚黑、悟性、手段、心计、拯救、假设、生存、目标、心境、魅力、幽默、人脉、交往、习惯……五花八门。“烹饪”类的图书令家庭主妇无从下手:既有地方菜,也有家常菜;既有季节菜,也有下饭菜;既有男性菜,也有女性菜;既有养生菜,也有儿童菜;既有蒸菜,也有煮菜;既有日本菜,也有韩国菜;既有药膳,也有糕点;既有主食,也有煲汤;既有电脑族的菜,也有肥胖族的菜;既有吸尘族的菜,也有吸烟族的菜;既有学习族的菜,也有用嗓族的菜;既有应考族的菜,也有熬夜族的菜,亦有开车族的菜……包罗万象。“养生”类的图书令中老年人无从动手,以“长寿”为宗旨的各种养生无所不包:食疗、食补、养气、养骨、自然养生、脾胃养生、中医养生、季节养生、智慧养生、男人养生、女人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低碳养生、排毒养生、《易经》养生、补血养生……应有尽有。“育儿”类的图书令年轻母亲无从着手,怀孕、保胎、早教、分娩、喂养、护理、智力、游戏,从孕妇保养到产後保养,从产妇饮食到产後保健,从婴儿营养到婴儿培育……尽收书中。又是“大全”,又是“宝典”,又是“全集”,该有的内容,书中都有了。不该有的内容,书中也有了。该思考的内容,书中思考了。不该思考的内容,书中也思考了。

如同物质上的食粮一样,精神上的食粮也要合理搭配。过剩的营养不是营养,消化不良的营养也不是营养。这种繁杂的、良莠不一的、全面到不能再全面的书籍铺天盖地奔向读者的腰包,向读者索求回报的时候,可否顾及过读者的选择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无法选择的时候就不去选择了,无法接受的理论就不去接受了,无法理解的内容就不去理解了,无法消化的东西就只能排出体外了。排出来的东西就如同豆腐渣一样,只能做喂猪的廉价饲料。而一本书只有读者参与阅读了才会产生价值,否则就是一堆带有印刷符号的废纸。

走进书店,翻阅各种相同类别的图书,一定会发现很多书千孔一面,书中的很多知识大同小异。它们或雷同,或重复,或改头换面,或挂羊头卖狗肉。励志类的图书中,以“卡耐基”为关键词的就有数十种。除了以“卡耐基成功学”命名的“教程”、“全集”、“经典”、“大全”等书籍外,光《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就有十余种。养生类的图书中,雷同的内容最多,重复的次数最多的就是“老年长寿”、“老年保健”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类的书籍。问题不在卡耐基本人,问题也不在这些延年益寿的保健知识本身,问题在于这些如此雷同的书籍究竟有多少是原创的?有多少是有创新点的?有多少是重复了又重复的?

我们每每在很多图书的声明中看到这种情况: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权威的,都说自己书的作者是行业领域内的专家,都说自己的书有专业机构的认证,都说自己的书是最新的、最全的。然而,都是其实就意味着都不是。笔者并不怀疑这些雷同的书籍中确实有权威的,有专业机构认证的,但它们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很快就会被湮没在雷同化所导致的“豆腐渣”书籍中。而“豆腐渣”书籍的泛滥化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就不能不使得励志书庸俗化,育儿书多国化,保健书一窝蜂,烹饪书大杂烩。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速成”的快餐时代。图书的出版也极大地顺应了时代的“速成”吁求。书架上琳琅满目,书店里人头攒动,但人们所热切捧读并不是催人深层思考的人文类图书,而绝大多数都是“快餐”类图书。“埋头苦干,扎扎实实,水滴石穿,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等励志名言早已被丢弃在布满灰尘的角落里,人们急于从书中寻觅不是如何通过刻苦的学习,艰苦的劳动,十年磨一剑,而是如何不择手段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因此,很多被冠以“励志”头衔的书籍有时给予年轻人的不是励志,而是心计、谋略和手段,这就极大地稀释、淡化、甚至扭曲了励志所应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内涵。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加速了人们从生存到生活的脚步。告别了大鱼大肉,人们想生活得健康一点、绿色一点、环保一点、低碳一点均无可厚非。因此,保健养生便成为生活的诉求,养生保健类图书、烹饪类图书也在近几年泛滥成灾,直至成为“豆腐渣”。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很多养生书的内容却鱼目混珠,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有的出现错误的健康导向,有的说法自相矛盾,有的教给人们错误的养生知识,有的所传达的是非健康的理念,有的仅仅是一家之言,有的是伪生命科学,有的根本不着边际,有的是江湖郎中在招摇撞骗。其实,养生也好,烹饪也罢,大多集中在“吃”上,这鲜明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如同人们急于在励志类图书中找到一夜成名的秘笈一样,人们也幻想通过“吃”或控制“吃”一夜间就苗条起来,健康起来,一夜间通过“吃”就将疾病赶走。殊不知真正的养生是文化养生,心态养生。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没有一种淡泊名利的心理,想寻求健康和长寿是很难的。殊不知“快餐”的真正内涵是好吃没营养。快餐文化和快餐书籍也带有这样一种特质,读着很流畅,感觉很过瘾,但对人格的塑成,心灵的培育却并无益处。吃过了,可口了,排泄掉了,在体内没有留下丝毫的营养。可惜的是,在“速成”占主流的“快餐”社会中,是不会有人理会这些的。快餐如此,快餐文化亦如此,快餐类图书也不例外,说它们是“豆腐渣”就不足为奇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追逐时尚、追逐名人的“跟风”时代。一个人的成名,一个名人的离开,一些名人的举动,往往都会成为大众传媒的炒作点,这些当然也不会逃过出版界的视野。2011年,国际上最大的名人事件应该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离去。于是,有关乔布斯的图书便顷刻间成为图书出版的热点。短短时间内,以乔布斯冠名的图书就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传记”、“传奇”、“之父”、“哲学”、“启示”、“创新”、“演讲”、“忠告”等书籍扎堆似地拥堵在书店的最显要位置,其中光“传记”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份额。类似的名人图书的“一窝蜂”现象还表现在郎咸平、李书福、马云、任志强、王石等中国经济界大腕的身上。如前所述,问题不在这些名人本身,也不在他们的理论和贡献本身,问题在于出版界的疯狂“跟风”,在于这种“跟风”所导致的“雷同”和“重复”。面对近10个版本的《乔布斯传》,说它们在内容上不雷同,没有重复是不会有人相信的。乔布斯是伟大的,是跟风带来的扎堆出版使类似的书籍贬值为豆腐渣。乔布斯是不朽的,是豆腐渣类的图书使它们自身降格为快餐而营养消失。

这种“一窝蜂”式的扎堆出版现象在其他种类的图书中也多有表现,尤其是那些“不断增长的生活类图书没能起到对生活、健康、保健观念作科学引导的作用,反而为社会营造了一窝蜂讲美食,一窝蜂做瑜伽,一窝蜂谈养生,一窝蜂排毒,一窝蜂找穴位,一窝蜂寻经络,一窝蜂看大便,一窝蜂看手揉脚的不正常现象。”(李金慧:《当代图书出版对社会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见《出版科学》2010年第4期,第55页。)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源于追求短期效应的“豆腐渣”心理。是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出版的短视和平庸,是这种短视和平庸拼凑成大杂烩,演绎成雷同和跟风。其结果是读者的迷失和茫然。想想看,“烹饪”类图书中为“电脑族、肥胖族、吸尘族、吸烟族、学习族、用嗓族、应考族、熬夜族和开车族”所开列的菜谱,如果从个体来看会觉得有些道理。倘若一个人既是电脑族又是肥胖族,既是吸尘族又是吸烟族,既是学习族又是用嗓族,既是应考族又是熬夜族和开车族的话,他该选择什么样的菜谱呢?如前所言,无法选择的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选择。一旦读者放弃了选择,这些图书除了成为废纸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还有,当同一种类型的书被不断地重复时,就会在读者的心中酿成一种信任危机,产生对此类图书和出版界信任感的丧失,最终导致对这类图书的弃绝。被弃的图书除了送造纸厂还能作何用途呢?

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还源于阅读上的“豆腐渣”心理。社会上的急功近利之风导致了图书出版的急功近利。阅读方的急功近利使利益最大化的出版业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平台。什么快出什么,什么热点出什么,什么好卖出什么。大而全也好,雷同也罢;重复也好,跟风也罢,只要有市场需求,有卖点,“豆腐渣”与否就无从思考了。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滋养,如果豆腐渣书籍传播了豆腐渣知识,读了豆腐渣书的人便滋养了豆腐渣心理,那么带有这些心理的人走向社会所创造出来财富除了豆腐渣,是不会有别的东西的。

应当指出的是,图书出版界的“豆腐渣”现象绝非仅仅表现在“励志”、“养生”、“饮食”、“育儿”和“名人”领域,其他种类图书的“豆腐渣”现象也很突出。只不过广告界的“害老人、坑妇女、骗孩子”特征在上述类图书中表现得更鲜明一些。还应当指出的是,笔者所言的“豆腐渣”现象,绝非对“励志”、“养生”、“饮食”、“育儿”和“名人”本身的否定,也非对这些领域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理念的否定。这里所谈的只是这些种类的图书在出版过程中由于“速成”和“快餐”所导致的一种“豆腐渣”现象。

其实,任何一本书在“畅销”的过程中都将面临两种命运的转换:一种是畅销後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经典,一种是畅销後经过大浪淘沙成为弃物。有人将後者称为垃圾,未免有点言重,因为里面毕竟还含有一些有益的元素,只不过含量过低了一点。“豆腐渣”虽为猪饲料,但毕竟比垃圾的价值要大一些。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上一篇:“一支笔”还是“一枝笔” 下一篇:《天行者》:正名的愿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