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还是“一枝笔”

时间:2022-03-28 08:31:53

摘要:本文结合语料库对二者做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对比分析其用法差异和各自的认知语义基础,认为现代汉语中用“一支笔”较为合适。

关键词:支;枝;认知基础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18—01

一、引言

“支”和“枝”都是现代汉语中的很常用的量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材写作“一支笔”,有的写作“一枝笔”。前修时贤对此观点不一,陈明学认为二者在古代可通用。[1]鸠石柱认为“枝”只能用于植物的枝茎和杆状物体。[2]郑泽霖认为“枝”表示杆状物,应以‘一枝铅笔’为宜”。[3]到底用作“一支笔”还是“一枝笔”呢?本文就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二、量词“支”和“枝”的使用状况考察与分析

(一)量词“支”和“枝”的释义

一般认为汉语的量词是由其本义虚化而来。《说文解字》解释“支”为“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枝”为“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4]从本义看,“支”是会意字,“枝”是形声字。1、《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解释“支”:“用于事物。(1)用于杆状的东西;(2)用于箭(火箭);(3)用于香烟;(4)用于歌曲或乐曲;(5)用于电灯的光度,相当于‘瓦’;(6)用作纱线粗细程度;(7)用于队伍”。2、对“枝”的解释是:“用于事物。用于带枝的花草及杆状物品。(1)用于带枝的花草;(2)用于杆状的物品。”[5]对比词典释义发现,“支”作量词的范围比“枝”广。二者作量词的认知基础是各自的本义,由于杆状物与枝条等东西在形状上有相似性,所以二者有部分义项发生语义缠绕。

(二)量词“支”和“枝”的使用状况及分析

笔者在封闭的北京大学语料库内搜索“一枝”共有1751例,“一支”有14115例。数据显示出“一支”出现的频率远高于“一枝”。下面将对“一支N”和“一枝N”分别分析。

(三)“一支N”

通过在北大语料库检索发现“支”常用于“一支+杆状物”的结构,例如:

1、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2、据测定,一支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足足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3、用一支手电筒对镜子照射,可以看到在手电筒光的反射下,白纸被完全照亮;4、第一支现代自动手枪是由美国人布朗宁设计的,所以叫“布朗宁”手枪;5、重新打开包袋拿出唇膏进行比较,发现两支唇膏一模一样;“支”在现代汉语中做量词,认知语义的基础是其本义,因此,搭配的事物也应具有圆柱形、有枝有节、细且长、直且硬的特征。分析例句中的“一支N”,N所指的事物果然具有“圆柱体”的特征,细长且直硬,比如香烟、箭、手枪、唇膏等。但在北大语料库检索出的例句中发现“一支”还有一些引申用法,能显示出其本义带有的“有枝有节”的特点,如:6、在冀中插入一支部队,就会使驻周围各城市的日军随时都感到不安;7、无数的船只,不分白天黑夜,沿着陆路和运河源源不断由南向北,形成一支滚滚洪流;8、广大归侨、侨眷和国外华侨,一向是我们伟大祖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上述例句“一支”后面跟的是由单个个体组成的队列形事物,是在杆状物的认知基础上词义扩大得来的。上述例句中的N部分有一个共同点: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且可以排成长长的队列,可以整体看做由许多小节组成的大的圆柱体。例7则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船只是单独的个体,但排列起来行驶就如“队伍”一样。再者,“部队”之类的事物是一个整体,由一个个次级的部分组成,就像一棵竹子有许多节支一样,这跟“支”的本义有相似处。因此,它还可以引申用作非生物的量词,甚至可用于抽象的事物,如“力量”、“流派”、“民谣”、“曲子”等,如:9、有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新曲子,还没填上歌词,就命令太监去找李白;10、他先派几百个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一支民谣。

(四)“一枝N”

各个词典都说“枝”是用于带枝叶的花草的,事实的确如此,这也跟其原始意义有关。现代汉语中“枝”作量词多用于花草树枝等。例如:

1、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新摘下的橄榄枝;2、侯方域之友杨龙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但“一枝”也常用于表示“杆状物”,例如:3、他点上一枝大号哈德门香烟,从桌上抓起一本《尝试集》来,躺在床上就要看;4、母亲手中举著一枝火柴,把小灯列得和眉头一般高;5、进到院中,他愿象一枝火箭似的射入东屋去;6、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7、那哨兵朝背后的竹林中用一枝手电筒指了一下。

很显然,“枝”在用于杆状物体时跟“支”存在着交叉现象。同样的事物,比如香烟、手枪、手电筒等,在自然语言中可以用“支”或“枝”。但是仔细斟酌,却觉得有些表示“杆状物”的地方用“枝”欠妥。比如上述例句中的“一枝香烟/手枪/手电筒”等,它们与“枝”的本义相去甚远,不再与“木别生条”有关,因此,“枝”做量词的适用范围应较“支”窄一些。

三、“一支笔”和“一枝笔”

石毓智提出表事物形状的量词的最根本认知基础为物体各纬之间的比例和其物质性(materiality)。[6]“支”和“枝”做量词时都可用于杆状物,也即物体各纬之间的比例是按圆柱体的规律来的,这是其认知基础。二者做量词都是由本义引申、虚化而来,二者都具有物质性。量词“支”和“枝”的认知语义基础正是各自的经验物质性,因此,考虑到现代制作笔的材料不再局限于木质品,与“笔”搭配时用“支”较为合适。实际情况如何呢?下面看两组数据。

第一组 第二组

一支N 一枝N 一支笔 一枝笔

14115例 1751例 249例 54例

可以看出“支”作量词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枝”,这说明人们在认知上更倾向于“支”。其次,我们选了“一X笔”这一结构在北大语料库中查询,结果显示人们选择“支”的频率远远高于“枝”。因此,在言语过程中要顺应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语言习惯及思维模式,在用于非木制的杆状物时应该选择更符合人们认知心理的“支”,即写作“一支笔”较为合适。

参考文献:

[1]陈明学.“支”“枝”同源[J].咬文嚼字,2006,(3).

[2]鸠石柱.“支”分化出“枝”“肢”[J].咬文嚼字,2006,(3).

[3]郑泽霖.理应用“枝”[J].咬文嚼字,2006,(3).

[4]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85:65,118.

[5]殷焕先,何平.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187—189,192.

[6]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19。

上一篇:吴芳吉的人生“漂流瓶” 下一篇:图书出版的“豆腐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