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防务报告

时间:2022-05-26 03:54:03

2012中国防务报告

亚洲军费开支数百年来首超欧洲

2012年是冷战结束以来第22个年头,全球主要国家并未出现冷战时代那种激烈的大国对抗,地区性军事冲突大多继承2011年,未增加新的热点。美国军事实力仍远超全球所有其他国家,美军加紧调整全球部署,既定的2014年撤出阿富汗的政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防务开支在逐步减少。尽管普京经常声称将加强俄军军备建设,但区区30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大体反映出俄罗斯今日实际的军事地位。高福利制度下经济增长乏力的欧洲,防务方面的调整在进一步深化。欧洲各国持续裁军、削减防务开支。而在亚洲,因南海问题、东海问题的争端以及印巴关系持续紧张,亚洲防务开支总量在不断增长。

2012年全球防务领域最值得瞩目的新现象是,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公布的全球防务调查显示,2012年亚洲军事支出,数百年来首次超越欧洲。如果未来世界各国发展趋势不发生戏剧性变化,这一趋势可能将是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军事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欧在持续削减防务开支,据估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军费可能在2012年超过西欧,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将迎来转折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与亚洲的军费开支水平逐渐接近。欧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因财政形势恶化而被迫削减军费,而亚洲地区则因经济形势发展良好,且地区战略不确定性因素增强,军费开支持续呈现上涨趋势,逐渐迎头赶上欧美。亚洲传统的军费开支大国日本,2012年军费约60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据悉2013年度军费预算将略有降低,创22年来最低水平。而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在防务领域持续增长的投入最引人注目。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约为1100亿美元,增长11.2%,位于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印度2012财年的国防预算约为3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居全球第10位,据说2015年将有望达到600亿美元,接近日本的防务开支水平。相比之下,军费开支位列全球第四的印度前宗主国英国2012年军费预算也不过约570亿美元。估计未来几年英国削减军费开支的趋势不变,而持续增长的印度军费开支明显将超过英国。

欧洲与亚洲在军事投入上的对比,以20世纪的旧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放在1000年为跨度的世界史坐标系中来看,倒并不奇怪。

欧洲与亚洲在军事投入上的对比,以20世纪的旧眼光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放在1000年为跨度的世界史坐标系中来看,倒并不奇怪。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中古时代,在阿拉伯帝国崩溃后,中国、印度就在经济和可动员军事资源总量上远超过西欧小国的总和。16世纪后,西欧在文明进化树上突然一枝独秀,在军事领域对全世界其他地区取得压倒性优势。东方文明大国印度、中国相继被西欧小国入侵、。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0年以后,中、印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国力增强,目前的趋势可以看作是西欧在领跑数百年后,全球力量对比在向传统世界状态的一种回归。

从现实因素考虑,苏联及华约集团崩溃后,除了恐怖主义和地区军事危机的挑战外,美国、西欧失去了能对其本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的外部军事强权。东欧国家纷纷加入北约,纳入美国主导的跨大西洋集体安全体系。俄罗斯与北约尽管时有外交争执,但普京治国方略相当清醒,在倚重战略核武器的同时,普京不愿将军费开支规模超过300亿美元。据报道2012年年底普京认为:“政府在处理军费开支时必须极端谨慎,相关支出(300亿美元)已处于极限状态。”

欧洲的军事力量在失去其二战后最主要假想敌后丧失了方向感,1990年代至今在一系列地区性军事冲突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上,如索马里、波黑、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地区冲突中,欧洲作为美国的配角,军事力量频频介入但效果欠佳,但欧洲国家对此似乎并不介意,削减军费与裁军的进程继续推进。除个别国家对欧洲以外的前殖民地尚保持低限度兴趣外,欧洲军队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存在的必要性理由。各国在经济疲软的同时大多面临福利制度高额开销的重压,削减军费开支其实是早已应有的举措。

相比尘埃落定、死水一潭的欧洲军情,亚洲则是处处暗潮涌动。“阿拉伯之春”以来,叙利亚内战战火不熄,伊朗核问题引发的紧张局势从未缓解,印巴及朝鲜半岛持续保持高压状态,这些旧有地区热点没有缓和迹象,而2012年中国与东南亚诸国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加剧,中日在东海问题上出现军事对峙迹象。亚洲战略不确定性加剧。亚洲各国在近些年来大多经济表现良好,各国扩大军费开支既有迫切需求,又有物质基础。对世界的未来来说,这无疑预示着火药桶的装药量在不断增加。

美国独大格局不变,西太平洋局势突变可能性不大,中亚形势变数多。

2012年美国总量略有削减的6000多亿美元的军费开支仍占世界第一位,美军在装备、训练、战法及理论前沿方面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在美国一超独大前提下,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奥巴马第二个任期内,长期军费削减计划已经提出,美国军费开支相应不得不削减。随着美军不断撤出阿富汗,军费开支中,海外战争开支大幅下降,陆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已确定大幅裁减。美国陆军人数将削减到49万人,回归到“9.11”事件以前的水平。海军陆战队削减到18.2万人。海军7艘老旧的巡洋舰提早退役、“企业”号航母退役,空军裁撤6个战斗机中队和1个训练中队。

在裁减冗员同时,构成美军实力核心的11个航母战斗群、轰炸机部队、两栖作战力量等作战能力均不会受预算削减的影响,全球反恐战争中大展身手的无人机和特种部队将得到加强,新型隐形轰炸机、新一代核潜艇等重要研究项目也不会受经费削减的影响。

部署在欧洲的美军尤其是地面部队不断减少,中东地区美军大体维持现有水平,非洲、拉美地区美军无明显动作,而太平洋地区美军力量因中东战事在历经多年削弱后,近年在显著加强。美军在西太平洋前沿部署的部队、装备、物资都有所增加。二战结束后美军首次大规模驻军澳大利亚,美澳军事同盟关系深化,美日、美韩军事同盟关系继续加强。美军在东南亚的活动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了亚洲潜在军事冲突可能性增多的趋势下,美国军事战略的相应调整。

对中国来说,南海、东海的争端背后,都有美国因素的存在。就南海问题来说,美国2012年的态度和行为很值得玩味:外交言辞和外交行动比较多,“不选边、不站队、希望外交途径解决”,军事方面则实质行动不多,给菲律宾军售海防巡逻舰、美越军事互动,均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和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出手多废话少”的一贯作风大相径庭。

美国独大格局不变,西太平洋局势突变可能性不大,中亚形势变数多。美军在东南亚的活动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了美国军事战略的相应调整。

自从东南亚条约组织崩溃、美军在越战结束撤出东南亚后,美国在这一地区并未承担太多的双边或多边共同防御性质的条约义务,假设该地区爆发军事冲突,尽管东南亚一些热衷南海问题的国家很乐于见到美国介入该地区,但美军将面临缺少像欧洲那样在北约框架下大规模直接介入的理由。

从美国近年军事理论变化轨迹看,围绕这一地区的潜在冲突前景,评估美国直接军事介入该地区争端的可能性因素,必须考虑两个必要的前提:首先,美国直接介入的必要性,即对美国利益是否直接影响而导致的美国国内民意支持度。其次,美国盟友是否能坚定追随美国一起介入,替美国分摊一部分责任。显然,越南战争惨痛经历在前,任何一个后世美国总统在决定再次用兵东南亚前,都得认真考虑美国民众支持度是否足够坚定与长期。另外,在东南亚用兵和在欧洲周边不同,美国将无法指望得到除日本、澳大利亚之外更多盟国的更有力支持,换言之,美国的军事盟友中的大多数,将不太可能在东南亚地区追随美国。

因此,即便南海局势紧张加剧、美军介入的可能性并不大。2012年中美在南海问题上口水之争不少,但2012年10月底美国两栖突击舰“好人理查德”号停靠香港,已从事实上暗示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并未进一步加剧。

而对持续升温的中日东海争端来说,情况与南海争端有所不同。东海冲突的主要当事国和美国的双边关系对各自来说都极端重要。美国的基本战略之一是尽力避免与具有直接打击美国本土能力的核武器拥有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而且中美之间经济依存度非常高,两国若发生冲突,不但对世界格局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而且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上严重伤及彼此。

中美之间在影响双边关系最核心的上始终保持高度的谨慎与敏感,以往历史上多次危机中,中美均能找到化解之道以避免直接碰撞,显然相对于台湾,让中美走向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更小;而美日同盟,既是美国在亚洲战略的基础性支柱,也是日本国防的基石。美国既要给予日本适度的安保支持,以安抚日本,同时也藉此约束日本国内主张发展“自主防卫”的右翼派别――对于在太平洋地区几乎整个20世纪上半叶都在和日本进行战略对抗的美国来说,日美同盟既是美国跨越大洋在亚欧世界岛东侧设置的桥头堡,也是美国约束与防止日本再度转向扩张主义的基本保证,即美国太平洋战略的保险丝。在这种背景下,在中日围绕展开的东海争端上,美国刻意保持“不站队”的模糊化的态度就不难理解。虽然2012年年底美国参议院已表态《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但美国行政当局对“不站队”的闪烁其词的态度因立法当局的决议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极小。

阿富汗的在2012年相对消沉了很多。2011年底美军悄然撤离伊拉克后,美国在阿富汗的既定撤军战略越来越明晰,有分析认为,在目睹伊拉克局势变化后,在2012年似乎刻意保持低调,静待美军撤出,届时“喀布尔市市长”卡尔扎伊总统的日子恐怕就更难过了。但另一方面,美国在反恐战争中,无人机与特种部队灵活出击,取得巨大战果,各级指挥近年来均遭重创,很可能也在调整战略,谋求转型。在美军撤离前,2013年阿富汗预计不会有明显变化,但美军撤离后则将难以预料局势变化。

对中国新疆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的中亚地区,自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相继发生“”以来,中亚各国纷纷采取相应对策,近年来局势比较平静。但中亚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人口出生率却不低,极端宗教势力在该地区时有活动。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政局一直比较平静,年逾七旬的老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和2005年被的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卡耶夫类似,自从苏联时代末本国被称为“民族领袖”和“超级总统”。未来哈萨克斯坦能否实现最高权力平稳更替,势必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该地区的和平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军事增长显著,军事改革在加快步伐,但面临挑战仍很艰巨。

从亚洲自身角度看2012年的东海、南海争端,多少体现了中日对未来东亚领导权的争端。南海诸国与中国国力悬殊,南海问题与东海问题并存,各国均瞩目东海,中日东海争端此时就不仅仅只涉及到东海的权益,其局势的发展走向自然还波及到了南海的未来走向。

中国军事增长显著,军事改革在加快步伐,但面临挑战仍很艰巨。从单位GDP军费开支来看,中国为1.3%、美国2.8%、俄罗斯4%、英国2.7%、印度2.7%。

在亚洲,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后长期居于领头羊地位,日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长期引领亚洲各国,尤其是东亚各国。中国在“”结束打开国门后,1980年代也曾热衷于学习日本。但日本近年经济持续低迷的同时,中国经济却在不断增长,2000年初中国军费开支尚远低于日本,到2012年则已明显超过日本,预计不久中国军费开支总量将超过日本2倍。据报道,2013年日本军费总量削减的大前提下,航空自卫队确定采购F-35战斗机的项目最为引人瞩目。这既有日本主力战斗机F-15机队机体结构老化、接近使用寿命的原因,也有对中国军力尤其是海空力量不断进步作出反应的因素。

中国国力显著增长、军事力量快速发展。过去十年,中国军费开支和经济增速相仿,保持连续高速增长。中国巨资研发采购了几种重要的武器系统,包括陆基反舰导弹、新一代带隐形功能的战斗机、大型航母及新式舰载机。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无人机等项目上的进步也引人注目。在装备不断更新的同时,从编制、训练模式上也在不断探索、进步。军队总员额在进一步压缩,军兵种合成化程度不断提高、编制结构进一步合理。年轻一代军人对世界军事理论前沿的热衷与兴趣也让人印象深刻。

外媒认为,中国2012年军费开支很可能超过1100亿美元。从单位GDP军费开支(中国为1.3%、美国2.8%、俄罗斯4%、英国2.7%、印度2.7%)来看,中国目前军费开支比例不算高,和经济总体水平相比,保持适度,全社会军事化程度比较低,出现苏联那种军备拖垮国家局面的可能性较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少而精的职业化军队相比,因为军队员额庞大,中国人均军费开支水平还比较低,未来经济与社会如果不发生严重负面问题,中国军费开支适度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国防建设取得的成绩,既有弥补1980、1990年代“忍耐期”甚至上溯至“”时代游离于世界军事现代化进程主流之外,极左军事思想模式历史欠账所导致长期“缺课”的因素,也有因需要与经济地位适应而适度调整军事力量的因素。更隐含着中国随着经济地位提高,国际参与度大幅增强、海外利益不断增多、国家安全需求不断变化等因素的内在要求。连续派出12批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与多国合作护航、赴利比亚撤侨,这些都是时代那支核武器与骑兵部队并存、军事训练与种菜养猪生产经营并举的军队难以想象的。

中国军事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面临的新挑战也不容忽视。

中国改革开放在向深层次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出现很多以前难以想象的新问题,国防建设也同样面临新问题的冲击。比如军队也遇到“用工荒”。亚洲经济危机以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最早出现用工荒问题,这其中既有经济发展导致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因素,也有多年来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年青人在全社会人口中比例下降的因素。

在企业主们数年前既已体会到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劳动力紧张、人力成本高涨滋味的时候,也在这两年品尝到这颗苦果。据报道,中国大陆一些地区征兵工作面临一定困难。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征兵中报名人数走低,有的县市不得不进行“二次动员”。山东、河南等历来的兵源大省均出现报名应征人数减少的情况。

在企业主用更高的劳动薪酬和争夺适龄劳动人口的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延续多年的城乡二元征兵模式也遇到极大挑战。因为中国城乡差别在不断缩小,但社会优抚政策却因城乡户籍不同存在不小差异,多年来农村适龄青年应征热情已显著低于城市青年。即所谓的不少地方出现“非农青年想走走不了、农村青年想征征不到”的情况。这类问题未来亟待改进。

在兵员教育结构上,也面临挑战。现代武器装备愈加复杂化、高技术化,对兵员教育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老式的以高中毕业生为对象的义务兵征集制度显然既不利于军队得到高素质兵员,也不利于军队保存培养出来的技术骨干。在这个问题上,也面临类似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困境。

在社会上,一方面是用工荒、低端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多年“高教”后,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不高,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面临的难题本质上与之类似,均为教育体系与实际需求脱节所致。具体体现在:军人生活的职业特点、福利水平、生活条件对优秀高等教育毕业生缺乏足够吸引力,部队无法像私营企业那样提供优厚薪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同时,因军队职业化程度还有限,培训技术骨干不易,长期留住技术骨干难度也较大。而大批受教育水平不佳的义务兵,与越来越多的精密复杂的新装备以及追求打赢新形势下高技术战争的要求之间,尚存有不小的差距。未来如何解决这类难题,还需要关心中国国防建设的有识之士进一步探索。

(转自《凤凰周刊》2013年第2期)

上一篇:从装备保障企业的重要性看国企的不可替代 下一篇:国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