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时间:2022-05-26 02:34:20

试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要让其结合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大力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是人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要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众多的思维能力中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基础知识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中教师的作用

1.营造氛围,激发思维火花

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总是听命于参考答案,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教师的,教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其实,在教学中求异比求同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世上并没有绝对完全正确的道理。求异思维首先是因为教材有求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敢于表达他们的意见。比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求异即使没有多少道理,但是这个思维的过程,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其次是因为课文的确有错误之处。教材所选的作品,总的来说都是好“例子”,但并非就没有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不是专门找碴,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批判性的看待问题。

作为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飞一会儿,语文教材中存在各种空白处,有些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感受的需要,将部分内容省略,使文章的表达过程形成的断裂,这就是我们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充。又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读者留下了空白。《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巧于点拨,做好思维引导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的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有学生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应该说这都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他陈述的理由却只是说因为这是某某专家的观点,不能谈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回答所反映出的思维过程是不够正确的,“因为专家这么说,所以就是正确的”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这时就要及时地指导他们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身心发展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如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有学生对“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不同看法。但这些同学的思维大多停留在“事非目见耳闻就不能得出结论了吗”?这是比较肤浅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苏轼的说法就没有问题吗?事情“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按照这个思路深入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经常性开展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1.激发兴趣,引燃创新动力

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前提,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源泉。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教师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变成枯燥的应试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工作与教学的引导工作即可。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自己总结方法。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音乐、影像等与课文相关的新鲜内容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活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阅读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精神的火花。教唐诗宋词,可以通过音乐语言的欣赏来体会诗歌意境;教《祝福》等小说可让学生观摩电影,以丰富对作品的了解,在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更有利于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设法通过一定的情景渲染、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情感系统,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断给学生的智力系统提供动力,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组织活动,锻造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以活动为展示平台,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习的创造力。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最大展示潜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

组织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演讲、诗歌朗诵、即兴小品、开辩论会、编排课本剧等等。尤其作为高中学生,编演课本剧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它要求学生要了解文章背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然后将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演出的口头语言、肢体动作,同时学生还可以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拓展课文内容,将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人生体验。排练课本剧对学生的组织协调配合能力也是锻炼,学生中有擅长组织领导的,可以做导演;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擅长图画美工的,就搞布景或化妆;擅长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擅长机械的,可负责音响和照明;擅长电脑的,做好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擅长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各展其长、相互衔接,可提升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学会处理平时排演中的诸多琐碎事务如服饰道具的筹集保管,演出的策划宣传和有关方面的联系等等,这都是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中无法学到的。所以排演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3.突破课堂,拓展创新空间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只能称得上是狭义的语文,广义的语文是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狭义的语文源于教材,广义的语文源于生活。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无本之木,一潭死水。只有让语文融入到学生的情感、气质和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贯注重知识传授,忽略实践生活和知识传授的联系,使学生没有养成理性地认识生活,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更难有创新意识。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而创新不仅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广阔的生活实践。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结合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大力提倡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语文的魅力。收看电视中可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和刻画人物的方法等;参加田间劳动可以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阅读报刊可以识字和积累素材;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可培养学生写真话,抒真情的写作习惯;与人交谈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对教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以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利用家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通过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离不开生活。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李秋芳,任教于陕西省石泉中学,中教一级语文教师。

上一篇:谈数学教学中解题的几种常见方法 下一篇: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及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