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穿上“私募”马甲

时间:2022-05-26 12:31:11

非法集资穿上“私募”马甲

深圳私募诈骗案告破

3月6日,深圳警方宣布破获一起以“高回报私募基金”为名目的特大非法集资诈骗案,受害者遍及15个省市逾2000人,诈骗总额达3.6亿人民币,目前刑事拘留7人,其中有6名嫌疑人涉嫌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批捕。

去年11月中旬起,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陆续接到多名深圳及外地受害者报案,指控在金博亿公司投资后无法收回本金及回报,涉案金额逾310万元。

警方侦查发现,金博亿公司存在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行为,案件已涉及沈阳、天津、武汉等15个省市,受害人达2000多人,属重大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对此高度重视,为此成立了专案组。去年12月13日,专案组奔赴武汉,将主要商周某逮捕归案。今年1月18日,专案组再次赶赴沈阳,将嫌疑人于某、毛某、徐某抓获归案。

深圳警方表示,这是一起涉案金额高达3.6亿元的特大集资诈骗案,先后抓获并刑事拘留7名涉案嫌疑人,其中6人已被南山区检察院批捕。

警方还透露,目前冻结相关银行账户7个,于某被冻结的资金并不多,账面上有一些大笔的花费。警方表示,将尽力为受害人追缴投资款项。

据介绍,这起诈骗案中,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金额都比较高,最少六七十万元,有的甚至高达五六百万。其中甚至还有一些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金全都取出拿来投资,结果全部打了水漂。

私募基金蒙骗投资者

一年前,深圳投资者廖万斌经人介绍,了解到一种受益远高于银行理财的投资产品——“私募基金”,随后他与妻子、朋友等共同凑钱,购买了深圳金博亿公司的投资基金,总额高达112万元。

根据协议书内容显示,金博亿的这款产品封闭期为6个月,封闭期内每月按照投资金额的6%作为回报,封闭期满后金博亿将返还全部本金。

在购买后的6个月内,廖万斌的确在每个月都按时收到金博亿打入账户的6%收益,这也让廖万斌感觉自己总算找到了除炒股、买基金之外的另一种更好的投资渠道。但好景不长,在封闭期结束后,廖万斌发现金博亿并没有将他原来的上百万本金归还。当他向金博亿追讨时,金博亿工作人员也以各种借口来一拖再拖,随后该公司更是人去楼空。

原来,金博亿公司是通过传销式的推广,以高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进行拆东墙补西墙式的非法集资,投资者在投资后无法收回回报和本金、且无法联系公司法人代表时方觉被骗。

经审查,于某在2004年就以诈骗罪被黑龙江警方进行过追逃,后取保候审。2011年初,于某打算在广州开基金公司“创业”,后来到深圳与几名从事过基金行业的人合伙注册成立了金博亿公司。其利用自称的私募基金为名,进行专业的推广,在全国15个省市进行非法集资诈骗活动。

尽管案件已经告破,但至今金博亿公司的网站以及在网上大肆宣传的网页还没关闭。金博亿宣称是经深圳发改委及深圳金融办授权设立的专业金融投资机构,其独特运作模式是资本投入获得股权、股权管理提升企业价值、股权转让或股权经营分红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基金投资者的保值增值。

在项目运作上,金博亿公司表示,于某在沈阳有金昊集团旗下矿山项目、影视制作项目以及大清王朝神树龙脉旅游胜地项目。这些项目均需要投资资金,通过申请项目融资,在深圳申请成立金博亿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金博亿公司以湖北示阳农牧、天名矿业等项目吸引投资者,通过固定利率回报和融资购买股权这两种“投资”方式进行集资诈骗,“基金产品”分为3个月、6个月、1年不等,收益至少在6%以上。

事实上,金博亿公司的资金链自2011年9月就出现断裂,公司创始骨干纷纷潜逃。此后金博亿公司开始以项目转股权的方式,继续忽悠投资者以吸收大量资金,骗来的钱去垫付前几批投资者的回报,但当项目到期后,本应偿还的本金却一再拖延不还。

与以往的私募诈骗案不同的是,金博亿公司将地址设在深圳市南山科技园金融基地,合法注册并经过层层审批。金博亿公司还主动邀请投资者到公司参观,因而轻易取得了不少投资者的信任。金博亿公司是2011年进驻南山科技园金融基地,注册资金500万。今年2月份才拖欠租金未交,直到公安部门公布案情才知道这是家骗子公司。

专案组经调查了解到,金博亿公司并未在国家金融机构进行备案,该公司相关从业人员也并未获得经营方面的资质,向投资者所称的项目也大多是子虚乌有,属虚假注册和抽逃资金。

同时,金博亿公司负责投资产品推广工作的20多名人,则大多为从事过银行基金推广、安利产品推广的人员。金博亿公司在产品销售中善用传销模式,通过发展下线寻找各种人。人每介绍一个投资人都有10%的奖励,投资者为了奖励也不断介绍下一个投资人,受害者不断增多。

私募游走在灰色地带

近期,公安机关破获了多起以投资私募基金为名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一些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管理公司或者空壳公司,违反私募基金管理规定,以托管基金、托管投资、产业投资名义,在互联网上通过公司网站大肆鼓吹公司的背景和实力,宣称投资银行、房产、工艺品等社会热点投资项目,极力塑造公司实力形象,以虚假消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非法向社会不特定群众吸收资金。

有些私募基金为了吸引资金,把基金投资目标合为一体,几乎包括所有可以投资的领域,例如矿产、大宗商品、期货、房产、甚至可能会承诺有上市公司的原始股,只要能吸引资金流入,这些所谓的私募基金就无所顾忌地承诺“投资一切”。

然而,由于有些群众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性质、条件、投资方式以及投资风险还不十分清楚,容易被高额的回报所诱惑,盲目投资,从而上当受骗。

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公众,不要被一时的高额利息所蒙蔽,要认清投资对象的经营资格、经营能力、公司实力,切实了解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专业知识,慎重投资。

上一篇:板蓝根乃预防神器 下一篇:中介看点:猫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