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时间:2022-05-26 04:44:27

在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摘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传统课堂教学突显出了其“目标单一”、教学过程中“对话个体”、“评价个体”的弊端,学习共同体的提出,恰恰能破除这些弊端。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行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目标确立,开展学习,最后评估教学效果,证明可以在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传统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

(一)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单一”

这里所说的“目标单一”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习的目标,或是增长知识,或是掌握技能,或是丰富情感,等等。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学生给自己设定多个方面的目标,但目标过多往往会造成学生压力过大,最后得不偿失。但是,如果我们将单个学生的学习目标置于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中,以多个成员的学习目标丰富整个团体的目标,通过整个团体的共同学习和交流达到这个共同目标,这样单个的成员不仅能达到自身拟定的目标,同时还能和其他成员一道丰富自身的学习目标,这将更有利于我们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二)传统课堂教学“对话个体”

这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传统课堂教学“对话个体”是指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往往以教师与单个学生的对话交流的形式完成。钟启泉有言:“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渐渐取师讲生听的授课形式而代之。表现为在学习方式上,从教师讲述、学生静坐专心听讲的座学式学习转向活动式学习;在授课方式上,从告知式教学转向启发、交流、分享的教学。”[1]但此种教学主要存在于教师与单个学生的对话中,主要针对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交流,虽不是教师单方向的指向学生,但也仅存在于教师与提出该问题的个别学生之间,而其他同样关心这个问题的学生可能无法参与到对话中。若是能建立一个共同关心此问题的学生学习团体,集思广益地讨论这项问题,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加上教师的辅助指导,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指向每一个学生。

(三)传统课堂教学中“评价个体”

在传统课堂中,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单个学生的学业成绩才是教师和学校关注的重中之重。因此,传统课堂教学的又一弊端产生了,即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这种教育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和学校过分注重单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即学生的个体发展,却忽视了作为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和生活在班集体和学校群体的大环境中的人,无论课内课外,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脱离同学和教师这个共同体而独立发展,所以纯粹意义上的“评价个体”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若能将单个的学生置于一个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团体当中,通过其他成员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能达到所有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学习共同体的提出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杜威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他在著作中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它逐步使人的能力发展,意识得到增进,习惯得以养成,思想得到解放,最后丰富其情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个人渐渐分享人类积淀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最后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具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实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2]这是杜威从教育的本质方面的阐述,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1988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了“共同体”这一概念。1995年,美国的博耶尔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文,首次将“共同体”移植到教育领域,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主要参考这一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行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二)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1.成员间具有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团体,它以共同愿景约束并帮助每个成员的学习,使得每个成员对自己所属的学习共同体有强烈的责任感。它将每个共同体中的成员的学习目标融入其中,不仅帮助每个成员达成自身的学习目标,同时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目标,从而使成员更加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成员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也使得所有成员共享资源、共享成果,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每个成员贡献出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共同体的任务,而任务的完成又帮助每个成员丰富自身的知识。

2.成员间的异质性

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异质性是指各个成员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品质或特长,而非整齐划一的“均质”。“学习共同体的落脚点在于不同类型教师的交流,它关心新进教师和熟练教师间的传承与递进,强调学习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参与,而不是仅限于某一堂课怎么上或者某个问题怎么给学生解释而已。”[4]显然,学习共同体已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个体发展的界限,强调不同个体间的合作以达到“集智”的目的。这种由异质的成员组合而成的学习共同体,就能从各个不同方面思考,而不再受思维的单一性的阻碍,使得任务完成的效率及成功率都大大增加。

3.成员间的信任感与归属感

首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必须通过成员间的沟通交流,这必然要建立在成员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若是没有信任,共同体成员就无法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强烈的信任感能使共同体成员相信其他成员,乐于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沟通,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学习共同体健康蓬勃发展。其次,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就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个成员都认可并归属于这个学习共同体。这让共同体成员有了集体荣辱心,从而不断挖掘自己潜力为共同体完成任务做贡献。相反,若是没有归属感,单个的成员就会感到孤单,造成学习能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等。

三 、在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我国一直沿用的“秧田式”座位是将学生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课堂讲解及板书等向所有学生同时传授知识。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国外已慢慢退出学校,取而代之的是以“学习共同体”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按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来讲,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可以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但我们的目标是要在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则需将班级按照学生的兴趣取向、特长、性别、性格、擅长学科等综合因素分成多个4-6人的学习共同体。

(一)确立目标

确定目标是学习得以进行的首要环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确立与合作学习小组不同,合作学习小组的目标一般由教师实现确立,各小组均按照既定目标进行学习,完成特定学习任务。作为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首先由教师(即辅助者)提出一个总体目标,然后各个学习共同体根据自身情况分解而成,依据总体教学目标,且适合于该学习共同体的小目标。学习目标所涉及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

“真问题”,即具有研究价值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够解决。学习开始前所定的目标并非在学习过程中一成不变,而是弹性的,可以随着学习的开展不断调适生成的。

(二)开展学习

1.明确分工

在学习共同体组成之初,各个成员应向组员阐述自己学习的特长及兴趣,小组内以自愿原则为基础,通过讨论确定各成员的具体任务,以期通过各个成员的目标达成汇总成学习共同体的总体目标。每个成员都带着具体任务去学习,使学习不致予盲目,这将是学习目标达成的良好开端。

2.自主探索

在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及分工后,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就开始自主探索学习。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翻阅相关学习材料,通过不断的阅读、归纳、校对等最后形成自己关于学习任务的认知体系。这将充分发挥每一个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思维及特长,通过适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达到自主探索的目的。更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性,从而形成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3.情感沟通

在学习共同体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成员间并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充分注意到情感的交流。但不同于合作学习小组那种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学习共同体的情感交流有时是间接的、非面对面的,更有通过网络交流的情况。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需要寻找归属感、身份认同感,通过情感的共鸣而获得依赖感、信任感等精神支持来达到心灵慰藉的目的。

4.交流共享

在学习共同体成员完成各自的分工任务后,所有成员需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向所有成员展示,并说明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策略等,其他成员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更进步一了解感兴趣的成员的学习。在每位成员介绍时,其他成员都要做到仔细倾听,并与自己的学习做比较,从而得到启发与借鉴。学习者应该多借鉴各种不同看法,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尝试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以相互沟通的方式共同利用资源协作学习。 [5]这种成员间相互分享与讨论,不仅了解了每位成员的学习过程与成功,更在这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中锻炼了每位成员的思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最后,所有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梳理所获成果,围绕学习目标,归纳总结出此次学习的成果。

(三)评估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学会了分享、交流、信任与尊重,并获得了充分的主体性体验。学习成果不仅在单个学习共同体内分享,也与其他学习共同体交流成果来全班互动,从而达到教师最初提出的学习目标。而且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各组通过对比、参考、反思,找出自身学习的不足,以促进下一次学习的有效进行。(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张爽.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意蕴与创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7):69.

[2]伏蓉超. 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0(7):6.

[3]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1):2-4.

[4]刘小龙,冯雪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9):64.

[5]柳春艳,傅钢善.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3):13.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多媒体教学运用 下一篇: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