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教师学习潮

时间:2022-05-26 03:12:08

掀起教师学习潮

地直街小学是一所老牌学校,在四平市的教育发展史中,曾经书写了她的辉煌与骄傲。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教育改革大张旗鼓,地直街小学的硬件设施失去优势,维修、改造、建设任务繁重,办学条件相对落后,过去的光环逐渐黯淡。潜在的危机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唯有改革才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经过调查研究和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地直街小学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多样,绝大多数保有优良的传统和严谨的作风,我们应该继续利用这些优势,以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潜能,走教育科研发展之路。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石。要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教师队伍,首先就要找到“活水之源”—学习,让教师爱上学习、崇尚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

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倡导教师经常翻阅报刊、杂志,收看教育话题的电视节目,上网浏览教育新闻,不断扩大信息摄入量。为了创设教师学习的环境,学校开设了“文明办公室”的综合评比,每个科室的墙壁上都设有“学习园地”“才艺展示台”“教师风采”等板块。

为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树立竞争意识,实行岗位聘任制,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二是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并把对教师的日常行为管理、思想管理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如《教师一日行为规范》《文明办公室评比细则》《文明职工评比条件》等,以此监督教师的日常行为;三是从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入手,坚持进行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举办师德讲座及职业道德演讲会等。

此外,我们还积极树立师德典范,并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使先进典型成为有口皆碑的楷模,以榜样激励教师群体。

拓展学习领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学校着力推进“良师工程”,培养一专多能、教法灵活的研究型教师与特长型教师,让教师拓展学习领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位教师都自觉地按照专业特色突出、教学特点鲜明的要求来提高和完善自己,逐步形成各有所长的教学能力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如语文教师刘娜在讲授“走近苏轼”一课时,把相关古诗词的历史与知识点讲解得非常到位,还为词谱曲,让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受到感染,产生学习兴趣,甚至崇拜教师。

日常工作中,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及校内“一带一”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即派遣教师到外地参加学习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到学校讲学授课;发挥校内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一带一”师徒结对工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学校多次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考察结束后每位教师都要写考察报告或感受,在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从2000年至今,已有200多人次外出学习,支出培训费用21万元。

送教下乡,支援薄弱校,实现资源共享,是我们的又一尝试。早在1993年,学校就与湖北省大悟县徐庙子小学结为“手拉手”联谊校,多次为其捐赠红领巾、学习用品及爱心基金。1998年,我们派教学经验丰富的王海明老师送教下乡,担任二十一中学的音乐课教师。少先大队发动学生为二十一中学捐献竖笛,学校为二十一中学装备了20台电脑,使该校电化教学跃上了一个台阶。海丰小学、新发小学、伊通县新家中心校、铁二小学……“手拉手”活动使我们跟这些农村学校站到了一起,在给予的同时,也在获取学习的激情与工作的干劲,送教下乡真正做到了派出一个、促进一批、带动一片。

以教研促学习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通过培训讲座、集体讨论、个人自学、优质课观摩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先后制订了《学校教科研实施方案和行事历》《政治学习制度》《业务学习制度》《教师学习考评细则》《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实施这些量化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学习档案,并与四平市教育局开展的“一评三考”挂钩,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要求教师人人参与教研,人人有实验课题,人人出实验课题成果。每学期举行一次科研成果汇报。目前,学校承担国家级实验课题2个,省级实验课题4个。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有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特级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7人、十佳教师2人、科研名师1人,市教学标兵1人、名师5人、学科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12人,再加上区级骨干教师等,可达116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利用好“学习”这一源泉,使崇尚学习成为教师中间的热潮,就能为创建特色学校打下基石,引得清渠。

【李桂华,四平市地直街小学副校长】

上一篇:安全不保,何谈教育 下一篇:“独”而不“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