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也应“咬”自己

时间:2022-05-26 02:51:11

报纸也应“咬”自己

翻开4月2日《新民晚报》A20文娱新闻版,赫赫然头条新闻就是“《‘深负重望’?没这个词啊!》(主题)《咬文嚼字》‘咬’住著名作家池莉》(副题)”。新闻来源是上海的《咬文嚼字》杂志本年度有一项活动,就是专“捉”我国几名一线(著名)作家语言文字上的差错,这次涉及的就是著名女作家池莉在其作品中的几个差错。如“深孚众望”写成“深负重望”,意思就反了;另外把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成是杜甫的等等。显然,《咬文嚼字》这样做并没错,其本身已受到某些被“咬”作家的欢迎。估计读者也会乐于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其效应及意义并不错。

不过,我突然想到,报纸现在这样积极地加以刊登,还配了池莉的肖像照,醒目是醒目了,效果也不错,问题是比起作家在作品中的文字差错,其实读者每天看报,报上的语言文字差错更多,影响也更大,那么报纸是否也应反省一下,“咬”一下发生在自己报上的差错呢?我看也是有必要的。下面试以我近日看报中见到的几例来证明报上的文字差错还是不少的:一、4月3日《人民日报》在《马龙、李平会师决赛》一文中将“压力陡增”写成“压力徒增”;二、4月1日《解放日报》在《朝花》副刊一文中,将《大教育家蔡元培》写成《大教育家蔡云培》;三、3月28日《新民晚报》在《吃饭不要钱》一文中将“粳米”说成是“晚稻碾出的米”,又将“籼米”说成是“早稻碾出的米”(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相悖、有误);四、1月27日上海《报刊文摘》在《大学应“国所以立”》一文中将“西方”写成“西力”……显然,这些差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有些也许是笔误,有些又反映作者对某些事物的一知半解,因此在表达上出了错。由于差错是出在报纸上,所以报纸本身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说明在编辑编稿、看大样或校对组的校对等几个环节上没把关好,否则不致于让差错见报。

记得过去在报社进修时,曾感觉到报社的校对组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或环节,不少文字上的差错最后常能在这一环节被挡住。不知现在报社是否还有这个部门,即使有是否被淡化或边缘化了呢?还记得曾对报上出现文字上的差错,有过一段语重心长的教诲,他说:“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新闻工作文选》第151页)不知现在的报社是否真正会这样去做?

总之,我认为报纸在登《咬文嚼字》的“咬”时,最好也能时常“咬”一下自己,“提”一下每天或一段时期里出现在报纸上的差错,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于众。这既是对自己的督促,也是向公众读者表示一下订正的态度,天长日久,这对减少报纸文字上的差错,也许会大有益处的,请酌。

上一篇:周星驰式“无厘头”语言浅析 下一篇:论影视作品方言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