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拾遗乐趣多

时间:2022-05-26 01:24:56

教学拾遗乐趣多

有那么一段路,路上有着不同的风景。第一次走的时候,急着想到达目的地,路上的风景没有太多地观赏;经常走,反复走,有可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漫步闲游,稍作停留,捡拾路上遗漏的好风景,玩味、品赏,别有风趣。

经常教的就那么几本书。第一次教的时候,只想完成教学任务,课文中的很多美点没有做深入探究,几轮教下来,会咀嚼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创作之美。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品评文中的美点,并引发探究与争论,拾遗并释疑,进行批判性思考,增加了文字的活力和教学的趣味。教师储备多了,课堂也灵动起来了。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的“独”有很多人作了解释,欣赏的角度不同,理解也不同。

《教学参考》:“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合污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

《鼎尖教案》:“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犹如不存在,反映出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个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吴战垒《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中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

笔者认为这个“独”也许没有这么深奥,没那么多的含义。因为这篇文章中的叙事、写景用的都是白描的手法。作者只是将自己那一晚的行程、行程中所看到的景物及心理感受呈现出来。张岱从家出门去湖心亭看雪,本身就是一个人去的,所以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联系时代背景,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著述《陶庵梦忆》。他隐居西子湖畔,怕见人,也怕别人见。由于 文人的雅趣,想象大雪三日的西湖应该是别有趣味的,于是独自出门,往湖心亭看雪,身旁应该没有人与之同往。在西湖边上租了一条小船,此时才有了舟子,因此,张岱在后面景物描写中这样写:“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和前面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没有矛盾,舟中是否有其他人,也未可知。张岱并没有什么以文人自居,看不起其他人的意思,不是“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反映出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有人可能根据行文结尾写“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推想,这位舟子是张岱带去的书童或下人,不然他不会称张岱为“相公”。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失偏颇呢?《辞海》中对“相公”的解释:①古代称宰相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王粲《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中“相公”指曹操。②旧时对上层社会年轻人的敬称,《通俗编・仕进》:“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称相公或亦缀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现代人对“相公”的称谓,多了一项――妻子对丈夫的敬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舟子称张岱为相公并不是什么家人之间的称呼,也并不是什么昵称,而是对文人士大夫一类人的通称。舟子不是和张岱一同出行的,舟子只是西湖边上的一个船夫,可以是舟子甲,也可以是舟子乙,他们都可以称呼张岱为“相公”。因此,笔者认为“独”无需过多解读,它只是客观地描述了作者出行时的状况――独往湖心亭看雪。

过度解读,看起来很美,但也许偏离了文章原来的意思,张岱在明亡以前没有做过什么官,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对舟子这样的人有什么看得起、看不起?更没有必要在文章中表现出来。过度解读不需要,当然,并不是不需要我们老师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哪怕是千年传诵、脍炙人口的经典词句,仍然可以赏读和玩味。

刘禹锡《陋室铭》是古代小品文中的精品,家喻户晓。文章开头写“山”“水”“仙”“龙”, 用比兴的手法引出主旨(文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文章中注释是:“‘德馨’, ‘品德好’”,这一句话的理解是“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很多老师解读为“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了”。“品德高尚”,“陋室”就真的“不陋”了吗?似乎在文章中找不到这样的答案。

文章主体部分的文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应该是支撑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对“惟吾德馨”进行进一步说明的。这些文字是不是在进一步阐明陋室主人“品德”呢?我们一句一句来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了室周围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的是与室主人交往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主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从文字上来看,似乎没有写“陋室”如何如何,只是写到陋室周围的环境,来往陋室的人和陋室主人的生活,谈何“陋室不陋”?又何以能看到“品德高尚”呢?其实,这景――“苔痕”“草色”只是普通人家极常见的景,没有修饰的、朴实的景、谈不上什么“美”还是“雅”,也不会让人牵强到什么“德馨”。刘禹锡被贬,又受到县令不公正的待遇,文人士大夫骨子里的那种孤傲不羁,使得他不与市井交往,最多只能说明室主人博学孤傲,这不能说是 “品德高尚”。“素琴”指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普通的琴、普通的经,主人可以用来修性、怡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素琴”以外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形,充其量就是高雅脱俗的生活志趣,跟“品德高尚”挨得也不是很紧。

那么,这个“德”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追求“宁静淡泊的一种生活志趣”。“简朴、雅致、清净、淡泊”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流世俗的生活方式。“馨”,指散发出来的香气,诗人主观感受到的芬芳,“如兰之馨”,沁人心脾。如果说“德”是人内在的气质之美,那么,“馨”就是人外在的芬芳与洒脱。“陋室”客观上仍然是陋室,所以,文章开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理解成“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室主人的生活志趣高雅、脱俗,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作者对陋室周围环境等描写之后,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陋室,行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诸葛亮的草庐,本来就是草庐,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智慧,草庐流芳百世;西汉杨子云的亭子,就是一座简单的亭子,只是杨子云“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子云亭才为后人称颂。刘禹锡以此类比,流露出得意之情。“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并不是强调“何陋之有”,而是隐讳地强调“君子居之”。陋室主人以君子自比,淡泊宁静,志存高远,屋子简陋有什么关系,更何况室主人志趣高雅,行为洒脱,也会芳香远播、流芳百世。《陋室铭》堪称散文小品中的精品,χ泄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诵读之余,把玩欣赏,其乐无穷。

细细咀嚼教材中的那些曾经被遗漏了、忽缺了的知识点,闲暇的时候捡拾起来,慢慢品味,做一点批判性思考,拾遗共释疑,余味无穷。

上一篇:“功能性写作”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在自主学习中质疑解难?摇在拓展延伸中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