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与改进

时间:2022-05-25 03:21:26

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与改进

摘要: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商科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应用性本科普遍把会计学作为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因此,应针对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改进会计学教育的办法,以使会计学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重新能力。

关键词:会计学;教育问题;改进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235-03

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财务决策成为了企业管理决策的核心,会计信息作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和素质,会计学成为了商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然而,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获得的会计知识和能力与课程所期望的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课程学习之后,大多数学生仍然不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分析能力,不会运用复式借贷记账法进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为此,笔者针对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改进会计学教育问题的办法,以使会计学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创新能力。

一、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会计视野受限

当前,《新准则》正引导着会计学理论教学进行知识更新,《新准则》体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会计国际趋同、等效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企业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影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规范操作制度与要求。讲解《新准则》,解析会计学基本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原则原理,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去思考和构建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然而,如果教师的会计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则不能实现上述教学效果,也不能帮助学生开阔会计视野,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商科素质与能力培养,导致商科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不到实现。不幸的是,当前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甚少,准则和法规的文字条款让人产生封闭和孤立的感觉,学习起来索然无味,根本谈不上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课程目标把握不准,教学重心移位

会计学课程是商科专业学生学习财会知识的启蒙性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会计价值观念、会计职业品格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其具体目标是为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是不同的,会计学侧重于会计价值观与会计职业品格的社会成因、会计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和会计实务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财务会计则强调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导,其教学重心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实务分析能力培养,因而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欠缺和对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致使现行会计学教育以会计业务分录编制为重点,并把财务会计课程的业务分录编制大量挤进会计学课程,从而使会计学课程严重增负,导致学生强烈反响会计学课程学习难度太大,会计知识浩瀚博大,会计学习苦海无边。

(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方法不当是普遍现象,学生普遍反映会计学理论概念太多,且不是生活中的常见名词,需要依靠记忆才能牢靠掌握,教师讲授名词概念的法宝就是誊写教案,并要求学生笔记,学生课堂作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复习笔记,实在是枯燥乏味,厌学之极。

(四)结果型教学范式流行,学生学习能力受挫

现代会计强调以会计理论指导下的职业判断为先导,企业应该在准则和制度的规范下采取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会计核算制度,即企业会计核算是在职业判断与会计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在会计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活动,使会计学变成了一门财务技术学,然而,教师在把握技术学的教学尺度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教师讲授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时,往往注重于借贷方向、金额和会计分录的技术规范,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原理缺乏分析,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性质不能深入剖析。这种“书本式”的“技术规范”教学指导,使学生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不是结合现实经济活动来理解,而是死记硬背,当面临经济业务和事项时不是首先进行分析判断而是执迷于寻找标准答案,与此同时,学生滋生了对会计的高深莫测之感,认为每个数字都是金钱,每笔业务稍有疏忽就要流失资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会计学课程最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创新思维派不上用场。由于学生采取过于审慎的态度学习会计学,学习极为变动,难以举一反三,课程“学习到哪里就只会到哪里”的现象十分普遍,束缚了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

(五)忽略实作教学环节,技能训练缺失

会计学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作技能训练,“凭证――账簿――报表”的业务处理流程,需要通过模拟实作才能加深学习印象,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原理知识,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真正的技能。但是,当前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普遍没有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实作教学,学生误以为学会了编制会计分录就等于掌握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用技能,从而降低了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质量。

(六)考试命题设计对会计学教育产生导向偏误

由于会计学学历教育考试暂无国家统一标准,应用性本科通行的做法是由任课教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自主评定学生的成绩。考试是课程学习的指挥棒,应考合格取得学分的驱动必然使学生关注试卷题型设计和考察内容。现行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试卷命题特点主要为:(1)从试题题型看,名词解释、简答题达到30%以上的试卷居多;(2)从试卷内容看,概念记忆和会计分录编制是考察的主要内容。很显然,这样的命题设计不能很好地覆盖会计学课程的知识点,也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技能实作水平,必然误导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方式的泛化。

二、当前会计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快

会计具有社会属性,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充当重要管理者的角色决定了会计理论必然根植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大环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即: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准备阶段,1992―2001年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经济体制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阶段[1]。在此过程中,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人们对会计的认识由“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发展,会计制度和规范几经修订,1985年颁布实施《会计法》,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1999年修订《会计法》,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2006年重新修订《会计准则》[2],这就使得会计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底蕴更加丰富,加快了会计理论知识的更新频率。随着会计经济管理职能的扩大,会计教育更加普及,同时也要求会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会计理论修养,加快知识更新,以此提高会计教育质量。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改革发展,使商科专业为主的应用性本科大学迅速膨胀,商科专业普遍开设会计学课程,由此促进了会计学教育的需求扩张,致使会计学教师一度紧缺,于是,其他学科的教师纷纷改行加入会计学教育行业,一些刚刚毕业的非财会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加入了会计学教育行业,这样一来,会计学教师队伍庞大了,然而,教师的素质并不胜任会计学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就缺乏会计理论造诣,仅凭懂得会计实务的分录编制原理就从事会计学教育,必然导致会计教学不联系社会经济现实,因而很难驾驭教学,再加上没有从事过财会工作,从来不做账,自然就不能教会学生做账,教师没吃透会计学知识,自然无法从教学方法上改进教学,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学生不具备职业素质

应用性本科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学校,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不懂得企业管理,从来没有接触过财会知识,因此,会计是个新概念,会计学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就更加新鲜,这就决定了学历会计学教育不同于职业会计学教育,学历会计学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会计理论造诣。

(四)实验室教学硬件资源有限

由于应用性本科商科专业学生膨胀太快,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只能满足财会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会计实作训练,其他非财会商科专业以及低年级财会专业则不予考虑会计实作课程安排,会计学是所有商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会计学课程都是在低年级进行,因而,会计学课程实作训练就没有实验室作为教学保障,加之任课教师有意忽略会计学技能实作训练,致使会计实作教学环节被迫删减。

基于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会计学教育现行问题应以学历会计学教育特点入手,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会计学课程质量控制和改进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提高对会计理论重要性的认识

学历会计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帮助学生树立受托经济责任观、社会诚信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的理论体系,懂得会计是对原则和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基础上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运用。会计核算离不开理论指导,为此,会计教育工作者需要拓展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追踪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对比研究新、旧会计准则变化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以此提升自己的会计理论修养。

2.改进教学方法

会计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其内容结构体现为知识模块组合,即会计价值基本理论;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基本内容;会计方法体系;企业经营活动与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借贷记账法实作技术;会计业务流程;会计发展方向。这些内容旨在为学生搭建会计学科基本理论框架和实务操作基础知识。这一结构体系决定了会计学课程的综合性,因而否定了“会计是同数字打交道, 而不是和人打交道”的财务技术观的片面性,说明了不重视会计理论而片面强调会计业务分录编制的教学不可取[3] 。

会计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决定了会计学教育方法不宜采取单一形式,教师应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会计价值观和职业品格教育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法规和准则学习适宜采取例证法,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学习适宜采取流程法,借贷记账法学习适宜采取结构法,会计业务流程学习适宜采取实作法,会计发展方向的学习适宜采取分析法等,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改变“填鸭式”灌输,采取“启发式”教学,将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社会生活还原,引导学生贴紧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增添学习趣味,并以讲授、提问、讨论、小组协作、实作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激活课堂,促进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3.加强教师培训

会计学教育的普及发展,使精品课程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发生变革,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学习和继续教育活动,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双证型”人才,促进校企合作,除此之外,还应组织校内公开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观摩学习与交流,以此提高教学工作的能力。

4.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会计学知识体系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这种做法,也是会计职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老师提前把大纲、讲义、资料或相关知识等到网上,便于学生预习功课和免费打印后保存教学资料;在上课时老师采用幻灯或投影,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授课速度快,内容涉及面广、课程信息量大[4] 。

(二)加强课程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大纲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规范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从而防止随意增添或删减教学内容的“扬长避短”行为,维护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教研室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建立学科教研室,指导教案、课件、试卷制作的规范和质量达标,开展教研活动,探讨会计学“重理论、轻实务”或“重实务、轻理论”的教学弊端,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先进教育理念,推进会计学教育改革。

3.教学检查质量控制

应用性本科应定期进行教学检查,组织专家随堂听课,检查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召开学生座谈,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三)改进实验教学

会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会计纸质媒介,学会“凭证――账簿――报表”填制和会计业务流程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加深对会计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学缺少了实验教学环节,就等于纸上谈兵,苍白无力。但是,会计学实验教学并非是离开了实验室就失去了存续的空间。

在实验室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随堂实验,指导学生以会计纸质媒介进行“凭证――账簿――报表”流程实作训练。这也是会计职业发达国家惯于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会计职业发展较早的英国,会计课程教学学时一般为,学期教学11―12周,每周一次,每次.节,其中两节为讲授,另外一节是辅导或研讨[5]。我国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学时一般为周课时3节,学期总课时按标准18周计算为54节,相比之下,应用性本科会计学课程的总课时是充裕的,因此,随堂实验教学完全可行。

应用性本科会计学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产生于高校学生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直接诱因是教学资源的失衡,由此引发的是“重技能、轻素质”、“重讲授、轻实作”的质量失控问题。解决教育质量失控问题,不仅要求教育理念革新,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现有教师资源的素质改良,为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质量控制力度,采取“激励、扶持、约束和控制”等配套管理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上一篇:创新机制 科学发展 实现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 下一篇:如何运用渎职犯罪中的“以事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