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 自主探究

时间:2022-05-25 02:25:18

营造氛围 自主探究

要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要性学习模式 。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尝试、实践、猜想、讨论等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供自学空间---让学生“会”学

学生积极自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只有10%-20%。可见,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每个新知识教学时揭示新知生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准备题或复习题的形式;一种是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生长点。新知识不是一步到位,例题多为分层次逐步形成解题思路。例题下面的“想”指明了学生的思考路子。因此,教学时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和学习内容,也可以提出一些导读提纲,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课本,从“扶”到“放”,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教师要做到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就应大胆放手,教师决不讲解,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创造尝试机会——让学生“探”学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己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尝试,自我探究。教师注意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尝试,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从而理解新知,掌握规律,达到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之目的。在学生尝试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计算教学与应用题教学时可采取尝试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尝试,不断思考,学习新知。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或逐步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动手实践——让学生“乐”学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比如教学“圆柱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沿圆柱的高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再把长方形会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柱侧面面积的公式:S侧=底周长乘高。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中领悟到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摆弄、操作,学生从实践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他们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四、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促”学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学生知识的掌握需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所以教学时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去交流。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后,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周长与面积的两个概念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是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情况下是求他们的面积?请举例说明?通过讨论,辨别这两个概念,从而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

五、鼓励大胆猜想——让学生“想”学

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教师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同时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猜想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合理的进行猜想。由于学生合理的猜想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创造往往从猜想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使学生既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又能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后,(即三角形内角和应该为多少度)然后让每位学生进行验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手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尤其要注意的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符合教师预先设想的“猜想”时,不应该立即加以否定或“善意”的提醒,也要让学生通过自己验证,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从而学会新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六.设计深化练习——让学生“深”学

为满足学生的进一步探究,除了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外,还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研究。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下一篇:利用作文展开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