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对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时间:2022-05-25 10:45:04

中国古代画论对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影响

[摘 要] 中国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最充分和最集中的表现,是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国画论的人文精神突出了创作和欣赏主体的自由境界;在画写意人物中要强化人物特征的造型性,把对形象的观感以超然形外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才是传统笔墨与现代造型手段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中国画论;人文精神;美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 J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170-2

从先秦时代直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画论积累了极其珍贵的丰富资料,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其中“六法”在我学习水墨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六法”是由南北朝时期画家、理论家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的:“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一、气韵生动

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点。”(《历代名画记》)这就是说“形似”当以“气韵”为内在主导,而所谓“生动”不过是“气韵”的外在表现形态而已。在画中要有生动的艺术形象,把对象的神情风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是最重要的一法,是我国传统绘画突出的美学准则之一。

二、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是针对中国画用线条造型这一特殊性提出来的,指用笔上要有功力,描绘形象要讲究笔致。骨法用笔是中国画法论中最具体、最鲜明、最直接为画家所发挥、最易为欣赏者所感觉到的最典型技法。有了它,中国绘画才能作为特色鲜明的本体艺术形式卓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三、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是指造型要以客观物象为依据,正确地、真实地、有感受地表现出艺术形象。其中,“应”指人对事物的感应;“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事;“象”作为名词,指事物被人所感应的部分。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是指事物的美的部分;作为动词,相当于造型、造象的“造”之意,与随类赋彩的“赋”相并立;“形”则是人们为表现象而采取的形式,实际是绘画的形态问题。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指根据各种不同对象,准确地涂色,同时要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中国画之“随”,似有顺从、依附之意。然而实质上都具有着绝对主动性。因为所随者,类也,而非物也,亦非色也。“类”是主体对物、色、意诸因素进行分类、归纳以后,体现人的精神情感的第二自然了。实质上是随人及人的智慧,当然也是随人所把握到的宇宙规律。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又曰“构图”、“章法”、“布局”等,是指构图设计要有选择、取舍、组织、安排地缜密思考。所谓的“经营位置”,从审美上讲,经营的是天地;从画法本质上讲,经营的是数布;从画法形式上讲,经营的是位置;从画法的效果上讲,经营的是取势。经营位置是通过骨法用笔完成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这一个画法的过程。宏观讲,经营位置相当于建筑设计蓝图,控制着一砖一瓦的堆砌;从微观上讲,经营位置又相当于创作的结果,显示创作的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一即万、万即一。因此,经营位置实际是以一制万的画法论。

六、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是指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的一种技能。这种学习,是一种过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并不能把传移模写简单理解为临摹,而应是创作。即要传神、移情、模形、写画,整个创作结束。从“六法”的内在逻辑分析,传移模写应是创作,而不是临摹。其中,“传”应包含传神、传形、传意、传情等含义。“移”包含移情、移形、移画、变移等意义。“模”,包含有模仿、模拟、模式、模范等意义。“写”是绘画的具体实践活动,是“六法”综合应用于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如果说“传”与“移”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心理特征论,那么“模”与“写”便是包含了绘画具体法则和创作过程的中国画创作常态论。

“六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六法”的基础和核心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以及赋予强烈笔墨、色、章法与造型。这些作为一个艺术体系,它独立于科学之外,表现出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价值和品格。它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同时也将给世界艺术带来极大的启示。

人物画是最具兼容性的画种。在技法、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宽泛性,很容易与西画沟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理的引进是基于我们存在的问题,如果多从生活感受出发,多画写生,会弥补这一缺憾。

艺术是有生命的,一笔一画都应生动传神。有激情、有感受、有灵气、有神采,还要肯花时间,下功夫,力求达到天然之妙。要从生活感受出发去找相应的形式,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去描绘自然。要珍惜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永远经营自己的长处,在自己立足之处深挖不止,不要墨守成规,要将自己融入世界大文化之中,站在全人类文化的高度上去寻找自己的舞台。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画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生活与创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创作过程也是生活。最关键的是要取法自然,没有面对模特写生就缺乏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即使在尽情的描摹但没有任何艺术性,写意画需要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寻求突破,而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所以一直困扰的问题就出来了,首先态度决定一切,其次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及认识能力也决定着某一阶段实践的成功率,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枯燥乏味的,还要面对传统与创新的话题,基础是一辈子的事,只有掌握牢固的造型和扎实的基础才能谈笔墨技巧,笔墨是为造型而服务的,可能由于没有深刻理解有关人物结构的知识,写生能力还没有达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画幅大小与人物的多少也是难以突破的技术层面。画人物画一直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深感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博大精深,有丰富的笔墨遗产可供继承;另一方面又往往受自身掌握的素描、色彩、结构、透视等诸多造型因素的制约,因此,往往感到两者在互融互通时存在着困难。

要画好水墨人物画,除了要有丰厚的生活积淀和认识外,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手上功夫,熟练地把握笔墨技巧和坚实的造型能力。

纵观历史,人物画是最先发展成熟的画中之一,有过辉煌灿烂的黄金时期,也有很长的徘徊低迷时期,甚至被排斥过,然而,它的历史血脉始终都没有断过,并且焕发出新的朝气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刘纲纪.周易美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伏应科(1984-),男,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研究。

上一篇:师生的目光接触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金钰曦:才女爱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