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时间:2022-05-25 09:16:36

【前言】浅析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不足及优化建议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 这是只在工程施工阶段对业主负责的项目管理,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等。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施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管理和监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

浅析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不足及优化建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施工总承包管理的实践总结,分析了目前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我国对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单位作为承包商的作用就是进行单一的工程施工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引入FIDIC(合同条款),使我国企业对国际承包管理的通用作法有了一些了解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工程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尽快适应国际承包市场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相接轨,不同形式的总承包项目管理越来越多的得到了采用。目前,总承包项目管理可概括分为三种形式: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

1.1 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

这是只在工程施工阶段对业主负责的项目管理,包括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园林绿化等等。总承包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施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管理和监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包单位负责。

1.2 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

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是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的进步,管理范围从“施工”扩大到“工程”,增加的内容就是“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所做的工程设计只做到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而总包施工单位依据初步设计进行详细的施工图设计,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项目管理模式。

1.3 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

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是对工程总承包的进一步扩展,在这种模式下,业主仅需对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进行决策,其余项目管理工作都由项目管理公司执行。

2 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该模式,业主只选择一个施工总承包商,总承包商可在业主同意的前提下,将专业工程和部分分项工程发包给分包商。施工总包商向业主承担整个工程的施工责任,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管理。分包商对总包商负责,并接受总包商的监督,与业主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笔者所在单位是一家由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刚刚改制而成的股份制有限公司,对于目前所承接的工程,正在实行施工总承包管理,理论结合实践,对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2.1 总包单位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存在弊端

目前,建筑工程总承包企业往往实行“集团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的四级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庞杂,管理层次重复,管理职能交叉,项目经理部作为工程的直接管理者,相对“固化”,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运做。本该属于项目部的各项职权经过公司、分公司的层层“过滤”,到项目经理部已所剩无几,致使项目经理及其他项目部管理人员难以放开手脚,开展正常的工程管理;项目成本管理的滞后,极易造成项目的“前盈后亏”或“明盈暗亏”,从而最终导致企业整体亏损;绩效考核工作的缺位或不到位,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项目部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工作能动性差,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总包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益。

2.2 对总包管理模式的认识不清

许多人对总承包管理的概念模糊不清,误解较多。认为总承包管理就是施工费再加一笔管理费,是加大了管理费的“扒皮式”承包方式,是“皮包公司”承包行为。“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理念未得到根本性的理解和贯彻。

2.3 监理、设计单位介入深度不够

国内现行的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中,监理单位大多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而对项目成功甚为重要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几乎没有涉及,可能导致因业主的决策失误而造成资金浪费;设计单位对项目的服务范围过于狭窄,一般不介入项目的施工阶段,从而造成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设计变更多,增加项目的投资。

2.4 业主存在不规范行为

由于业主建设目的、筹资方式的不同,对有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同,导致有些业主为避开其限制,把大工程进行肢解、切块和分段招标,出现了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随意分包、拖欠工程款乃至索要回扣等现象,很不利于总承包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5 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

复合型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单纯的土建专业人才多,而掌握新技术、懂外语、知法律和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则严重缺乏,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6 现行法律、法规对总承包模式的推动力不足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加之总承包主导地位不明确,导致传统管理模式依然占绝对比重。在有关建筑法律框架体系中,仅《建筑法》提及“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但因其刚性不足和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实;之后出台的《招标投标法》,对“应当由一个承包单位完成的建筑工程”的说法,缺乏明确解释与界定。客观上由于法律的推动力不足使得该承包模式难以在我国迅速成为工程发包的主流模式。

3 对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化探讨和合理化建议

3.1 总包企业可以实行“直属项目经理部”模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直属项目经理部的项目经理由总公司(集团公司)直接选派或竞争上岗,由总公司下达“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项目部在总公司授权范围内,对所承接项目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负全部责任,并行使以下职权:

(1)人事管理自:项目部有权自主配备管理班子,项目经理可以在公司内部选聘各类技术人员,并签定聘用协议,项目经理有权对项目成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奖惩。

(2)作业队伍选择权:项目部承接工程后,可在公司内部的劳务市场择优选择作业队伍,签定协议,进场施工,对不能满足项目要求的,项目部有权依据有关约定予以清退。

(3)项目经营自:在公司授权范围内,项目部有权与业主及有关单位部门洽商施工合同及工程索赔等相关事宜;项目部拥有承建项目的施工生产指挥权、技术质量管理权、施工进度控制权、建筑材料采购权以及项目成本核算权等权利;项目部有权决定完成各项承包指标后,剩余利润的分配和本项目成员的薪酬及奖励办法。

只有项目部拥有相应的自,才可以灵活的协调各方关系,进行总包的项目管理,同时也调动起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团结一致,把工作做好,达到理想的效益。

3.2 明确施工总承包管理机制和管理责任

以合同为依据,明确总分包的责、权、利。总包对业主负总责,分包对总包负责;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计划、管理和监督。对于总包,除要做好分包和监理协调外,还要做好四方面的协调工作,即社会及周边环境的协调、设计与现场施工的协调、设备采购的协调和其它职能的协调。只有理顺总包、分包、监理和业主四者关系并清晰各自的责、权、利,才能真正树立“小业主、大监理、总承包”的管理理念。分包单位则要根据分包合同规定,派驻分包项目经理和劳务作业队,接受总承包项目管理部的计划、组织和协调。总包单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管理、合同、造价、索赔、计量、信息和联系材料供应等工作,全权处理与业主的经济关系,为分包单位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并对业主全面负责,配合并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及对分包单位进行质量、安全、文明、进度等方面的控制。

3.3 加大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服务范围

由业主派出代表与业主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派出监理(咨询)工程师组成工程项目部,负责项目全过程的宏观控制,主要发挥其在项目决策阶段的作用,以避免单纯由业主决策而造成的失误;加大监理单位对项目设计阶段的介入深度,业主可以委托监理单位对设计进行全过程控制,以防止设计单位的不规范行为;拓宽设计单位对项目的服务范围,通过在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来承担部分施工监理工作,并根据施工的具体实施情况对设计做出及时的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

3.4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业主行为

目前建筑市场“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门类齐全,互相配套,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互相抵触。同时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手段,确保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能够纳入法制轨道;要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充实与修改,把工程总承包发包模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规定凡符合工程总承包标准与规模的项目,一般不得平行发包或化整为零,否则视为违法。建筑行业应加快制定规范业主行为的制度,逐步根治目前业主压价承包、垫资承包、随意分包、索要回扣、拖欠工程款等几种难于克服的顽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点:

(1)业主责任问题。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在决策时实际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而是上级的意志、自己的政绩和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间接后果是项目效益降低,造成大量无效投资,根本原因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

(2)业主素质问题。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其素质。作为业主应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知识,了解四大控制,懂得项目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进度不一定越快越好,质量不一定越高越好,应用最终创造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理质量。当业主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时,往往会适得其反。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过多干预专业化公司的管理行为,也不能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

3.5 培养复合型人才

当前,总承包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还有待不断总结和提高。要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学习、研究国际先进的总承包管理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不断的实践创新;其次要从三个层次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政府重点培养建筑公共管理C—MPA人才;企业重点培养建筑工商管理C—MBA人才;项目部重点培养项目管理C—MPM人才。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大量培养既具备坚实专业知识水平,又具备很强专业法律知识、外语应用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

3.6 增强配套协作能力,提升总承包管理水平

施工企业要加强总承包能力,必须调整经营结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整体实力,提升对大型和特色工程的总承包水平。在加强总承包能力同时,要重视向多元化发展,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向主业的两头延伸,积极发展设计、监理、地基、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等专业化配套能力;组建装饰、智能化、物资、机械租赁公司,使这些专业公司成为主业的依托,形成与主业相配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质等级,与总承包资质相配套。各专业公司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素质,使之成为实施工程总承包的坚实基础。

3.7 积累经验,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和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过渡

在工程的施工总承包管理中,要积极主动地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使业主相信自己的管理实力和综合配套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的全方位管理,把总承包商的责任落实分解到各个分包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环节中,做到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规范施工。要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班子,充分利用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优势,关键时刻,能抽调精兵强将,调动总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机械,确保各关键工序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整体实力。通过实施施工总承包,积累经验,积极努力地向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和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过渡,即从立项、征地、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到联动调试,最终交钥匙移交运行,实现全过程总承包管理。

4 结束语

项目总承包管理在我国实行已近20年,极大地促进了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单一的施工项目管理向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提升,必将为中国建筑业加快国际化进程,在国际承包市场发挥更大的竞争力而做出新的贡献。实行总承包管理是当前国内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立足、发展、实现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项目总承包模式》孙继德土木工程学报,2003.

[2]《国际工程承包总论》汤礼智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0.

[3]《市场呼唤总承包》吕庭伟中国工程建设网,2003.

[4]《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公司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刘涛,刘志才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

上一篇:风电场SVG无功补偿设备及其在风电场中的应用 下一篇:道路施工中监理工作人员的安全维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