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发展

时间:2022-05-25 03:39:3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发展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濒临消失的困境?本文以“甘肃花儿”为例,分析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现状,探讨了相关的对策策略。

关键词: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不同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表述,目前最为权威的是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对其所下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看,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传承性、地域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上百代人努力的结果,在历史发展的更迭中不断沉淀,与当地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复原,从而造成后继无人的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继续传承,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种脆弱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化视野下重点关注的话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下,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破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濒临消失的困境,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点,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的有效措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难题。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1.1传承性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传承性,主要是通过一代传一代的方式,进行延伸发展。以“甘肃花儿”为例,作为一种民歌,其主要是通过上一辈口传心授的模式,将歌唱技巧和方法传给下一代,使非物质遗产能够一代接一代地享用、继承和发扬光大。花儿作为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甘肃、青海、宁夏的回、土、撒拉、东乡和保安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非遗传承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是动态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因为创新才是非遗传承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甘肃花儿”在不断变化与发展,融合新的元素与表达,有些传统的不太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的元素开始慢慢地消解、变化甚至消亡。新的技术和技巧被吸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的继承、发展,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性和生命力。

1.2地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典型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某一地域的特色,将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彰显浓郁的地方性特色。以“甘肃花儿”为例,不同的传唱地区分类形式有着差异,事实上,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甘肃花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典型的如河州花儿(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在韵脚、逻辑和感情上,不同地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河州花儿长于用韵,善于用韵,用得稳而俏,动听而悦耳;洮岷花儿自由活泼,幽默风趣,以叙事见长,歌词简练,比喻生动,曲调纯朴单调、朴素、原始,多以商、羽调式为主,音域宽广,在逻辑和韵脚上相对不是特别擅长。

1.3动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动态特征的民族文化结晶,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将时代的特点与特色进行融合发展。其传承上具有动态性特点,传承过程是活态的,它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或亲身示范的形式,将传统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独特技艺等传承下来,而不是通过文本等静态的形式传承。作为甘肃一大民俗景观,“甘肃花儿”在当地民族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内容和形式都做了一定的改变。每一个花儿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集中在春播后、秋收前的农历4、5、6月份。一个花儿往往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儿歌会的时间也有了一定的调整,次数也进行了一定的缩减。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融合现状

从实际形态上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融合现状并不理想。在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现实中,经济发展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明显下降。产业化的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越来越少,以往的生活方式被打乱,青年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他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长久的精神信仰被摧毁。为迎合一些经济利益发展,很多简单的、无远见、超功利甚至不惜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而肆意开发的做法,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衰落和失真。在“甘肃花儿”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融合的履带作用发挥不足,“甘肃花儿”与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契合,社会自发力量欠缺制度的有效保护,导致“甘肃花儿”的发展陷入危机。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融合的对策

3.1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设计

对于非物质文化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珍惜它们,直到自觉地保护它们为止。基于此,在开发经济项目的同时就应尽可能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物和内涵性,通过体育旅游活动的形式向游客介绍,让体育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接触、体验、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3.2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在开发经济项目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避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分修饰和改变,不能以简单的仪式化形式进行程序化说明,而是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传递给大家。注意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尽可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点,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切不可盲目照搬模仿。

3.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的融合发展需有相关人才来帮助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经济产业,借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机构,完善传承机制,确立传承人等办法,鼓励有影响力的老艺人传授技艺,对那些生存境遇较差的非遗项目要通过生产性传承和政府扶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传承保护下去。

参考文献:

[1]…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境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67-72.

[2]…罗耀南.花儿词话[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郗慧民.西北花儿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张燕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上一篇:不同类型医疗设备效益对比探讨 下一篇:现代经济环境物资采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