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时间:2022-05-25 01:56:5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如何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完成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任务、指导初中学生适应社会、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文价值观念呢?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并以之作为人文教育的知识资源

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许多描绘祖国河山、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优秀篇章,还收入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光辉思想、弘扬者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传统美德……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学习《背影》,就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让学生体味祸不单行下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感受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阅读冰心老人的《谈生命》,就让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不仅仅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也是中学生观照自我、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在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在讲述《那树》一课时,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学生们讲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发展的代价、环境的危机。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让同学们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而环境遭到破坏、美丽化为乌有的图片则让同学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经过这一课,学生们一定会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接下来,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取义等都在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开展课外阅读,吸纳人文精华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科情况、思想情况、情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外国名著和中国历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沧桑、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阅读内容后,又为学生引荐许多名篇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引用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的《信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关爱他人是一种素质;《一个侧扑,救了女儿一命》的新闻报道,让许多学生为之落泪,无不深感亲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四、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脱离了生活的作文,不仅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还钝化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灵活设计文题,引导学生了解时事百态、关注热点焦点,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周围,还有一个异常广阔的世界,那里时刻上演着或喜或悲、或忧或乐的“乐曲”,学生在感受到这样的认识后,作文选材时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此外,在作文教学中我还经常引入大众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融入到作文素材中,进一步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既现实又长远的课题,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人文教育将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极大的活动,它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应试舞台中切实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认识社会、了解生活。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上一篇:怎样辨析病句 下一篇:学语文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