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时间:2022-05-25 01:46:08

浅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摘 要]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冲击,不断涌现的极端气候变化成为我们不得不应对的现实,由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在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其必经之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1.综合性

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低碳经济所确立的是一种在促进发展的前提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 与单纯的节能减排思路不同, 它强调发展与减排的结合, 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 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来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 而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实现低碳目的。

2.战略性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要求进行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 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 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

3.全球性

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 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 超越国家的范围,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多年来, 各国围绕着气候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谈判, 从而形成全球性的制度框架, 如《京都议定书 》。

三、低碳经济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经济发展所伴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2007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26.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6.8%,2007年火电装机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7.7%, 火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2.9%。作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资源稀缺、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安全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约束, 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的经济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化进程使得工业化的趋势仍将延续,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能源环境政策,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尖锐。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与我国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四、中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好处

1.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

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2.碳排放总量突出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

碳排放总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3.“锁定效应”的影响

“锁定效应”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变。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 ,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4.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

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5.碳排放空间不大

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五、低碳经济是中国必经之路

1.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煤炭生产使用中产生的SO2、粉尘、CO2 等是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在这个进程当中,“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

2.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 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截止到2009 年中国经济的“黄金增长”时期已经维持了32 年。在本世纪初成功消除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被誉为“一枝独秀”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总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然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即高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入支撑的。这种靠拼能源、拼资源来支撑的粗放型增长,使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原材料消耗的国家。

3.发达国家不断高涨的呼声和压力

全球气候变化已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深度触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 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良策。而未来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于2010年前后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

因此,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友善的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国内环境,同时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低碳经济――中国必经之路,张雪莲、冀国忠,现代商业.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政策选择,杨芳,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期.

[3]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刘工,苏南科技开发, 2007年10月.

[4]“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胡鞍钢,世界环境 , 2008年2月.

上一篇:仓单应用中的法律问题 下一篇:REITs 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