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低碳经济的模式选择

时间:2022-04-22 05:03:44

甘肃省低碳经济的模式选择

[摘 要]低碳经济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甘肃省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型战略。甘肃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的环境条件,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利用区域经济分工,发展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大力提倡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模式,政策方面鼓励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控制人口、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甘肃经济向低碳经济模式的成功转型。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 清洁发展 绿色消费 节能减排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2月2日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得出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即至少90%的可能性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专家们在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个结论为全世界的决策者尽快确定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和选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如果人类不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各国政府不改变能源政策,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现在的两倍,气温将升高6摄氏度,将对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面对严峻的气候恶化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发展模式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主题。我国也积极加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其中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恶化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一次性化石能源短缺和全球气候恶化的双重威胁而采取的新的经济模式。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张世秋(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开发和利用模式转型

从全球能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来看,目前主要开发和利用的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而人类可以无限期使用的诸如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沼气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较低。从长远来看,一次性能源的开发利用有终结的一天,据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理事会(WEC)和BP石油公司等机构2003年统计,全球石油储量有11477亿桶,按每年消耗量285亿桶计算,能够使用40年;天然气储量为1750亿立方米,如每年消耗26亿立方米,可使用68年;煤炭储量为9073亿吨,若每年消耗49亿吨,可使用184年。况且储量与使用年限之间的关系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在减小。更为严重的是,消费一次性能源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暖等地球环境的恶化,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所以从长远来看,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甘肃省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优势。从能源开发模式来看,甘肃省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蕴藏丰富,2009年8月8日,甘肃省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工,2009年9月28日,全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在敦煌市太阳能工业园区开工。甘肃省将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开发的最大基地。甘肃大部分国土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平均年日照时间2487.5小时,河西走廊年日照时间为2800-3300小时,陇中、陇东、甘南为2100-2700小时,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天然条件。甘肃全省国土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居全国第五位。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密度为55.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二十七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66%,相对地广人少,具有发展太阳能,风能的空间条件。甘肃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特别是河西走廊的酒泉、瓜州等地,被誉为“世界风都”, 据调查,甘肃风能蕴藏量在1.5亿千瓦左右,仅酒泉市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就超过4000万千瓦。2008年4月,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 告通过发展改革委审查,按照规划,2015年酒泉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1271万千瓦。1271万千瓦风电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节约和替代标准煤10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多万吨。据测算,河西走廊的年有效风能储量在800千瓦时/平方米,如果将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利用,年可发电约4000亿千瓦时,按目前国内最低风电价格上网,年产值可达1800亿元。甘肃有大量的戈壁荒滩,具有发展太阳能,风能的国土条件,可以说是荒漠戈壁得到有效利用。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之外,太阳能的广泛普及也有很大的潜力。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位于兰州,这对甘肃省的太阳能技术转化和利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甘肃省也是国际太阳能利用的先进地区。甘肃年太阳辐射量约在4800-6400MJ/m2之间,可开发利用于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离网型太阳能发电等形式。目前,在农村,这些小范围利用太阳能的方式还不是很普及。在城市,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推广清洁能源还需进行研究和宣传。城市中清洁能源住宅还没有设计规范,一些住宅小区为了整齐美观,物业管理部门不允许用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幕墙等清洁能源设施。生物能源的利用也有很大的潜力,沼气池减排效果同样明显,据甘肃省农业部门测算,每口10立方米沼气池年均产气总量在 320立方米左右,甘肃省的45.4万户农村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约14530万立方米,年可替代煤炭约35万吨,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55万吨,相当于年保护林地158万亩以上。

目前,甘肃省清洁能源的利用还在起步阶段,新能源的集中开发地区在河西走廊,截至2009年底,河西的风能装机容量超过200百万千瓦。到2010年底,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达到31万千瓦。预计装机容量2015年达到126万千瓦,2020年达到331万千瓦。全省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在逐步推开,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全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的全面推进和大力宣传还显得不够,还没有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二、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在能源消费模式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008年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5:49:36,工业和农业的比重较高。长期以来,甘肃省的产业结构主要以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石油石化等原材料生产和加工产业为主,现代技术的大型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低。如何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特别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是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性课题。十一五以来,甘肃省确定了工业强省战略,甘肃省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探索适合甘肃省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甘肃地处西北的门户,以省会兰州为中心,辐射新疆、、宁夏,兰州也是甘肃、青海的商贸中心,调整甘肃经济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甘肃在西北经济中的影响力,是甘肃经济进行战略转型的可行路径。从甘肃经济结构的发展来看,传统的有色冶金和加工工业一部分已经资源枯竭,如白银的有色金属工业、靖远、华亭的煤炭采掘工业。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白银发展了新能源产业,成为西北最大的风机生产基地。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利用甘肃在西北经济中的区位优势,促进新兴产业的增长。下大力气发展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具有集群优势的区域经济布局。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工业经济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弱,主要是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适应市场需要,所以一些传统的毛纺织,钢铁等产业相继衰退。其次,甘肃省的工业经济除了兰州石化集团、金川有色金属集团、酒泉钢铁集团、祁连山水泥集团外,没有形成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制造业集团,也没有形成以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产业集群,长期带动这些产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笔者认为,甘肃省应当抓住经济转型的契机,积极落实工业强省战略,努力构建黄河上游经济带,大力发展物流成本比较高的辐射西北的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轻工业中食品工业,服装工业,小家电制造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鼓励民间投资积极投入,大力发展。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新能源领域的风机制造,多晶硅技术等,利用其就近市场的优势,积极发展,建设相应的产业园,利用西北土地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吸引相应的产业。

在清洁生产模式方面,全面引入绿色GDP核算制度,除了把每万元GDP能耗作为对政府发展经济的考核指标外,对各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进行详细的核算,从而得出具体生产单位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数据;通过碳交易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敦促企业改进生产技术,节能降耗,建立清洁生产模式。建立碳市场和碳交易机制,有效运行碳市场,通过制度保证清洁生产机制,这是低碳经济模式中所产生的制度创新。

三、日常消费模式的转换

在日常消费模式方面,积极引导居民进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倡少消费高能耗、容易产生污染浪费的产品。低碳消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方面面。现有的一些经验可控我们借鉴。比如2008年6月1日开始推行的限塑令,减少生活中塑料袋的消费,还是很有成效。在政策法规上还需要限制一次性消费品,比如一次性筷子、纸杯等。减少便利消费、攀比消费、面子消费。提倡住面积适中的房子,节能的房子,减少工作和生活中坐飞机,开车的次数,出行多利用公共交通。提倡拼车、租赁消费等方式。提倡勤俭节约,消费质量好、能耗低的电器,使用小排量的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提倡在生活中多步行,骑自行车等,减少对现代化交通的依赖,减少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目前,在消费过程中商家通过不断变换产品款式刺激消费者消费新式的汽车、手机、服装等消费品,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节能,绿色和环保理念,忽视了产品功能和质量的完善。频繁的更新换代,使产品寿命缩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误导了消费者。笔者认为,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低碳经济推广部门,通过网络、电视节目、公益广告、宣传手册等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并对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社区等组织,指出居民家庭中不科学的能源消费模式和不科学的日常消费习惯。也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能源利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查研究,指出他们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方面。也有的人大代表建议把低碳经济写进教材,以帮助青少年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

城市是现代工商业、物流的枢纽,是人口和建筑的集中地。据统计,城市消耗了能源总量的75%,占全部碳排放的80%,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解决城市的碳排放问题,建立低碳城市。目前,城市并没有围绕低碳要求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设计,我国城市拆了建,建了拆的现象比较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基础设施质量低下,使用寿命短,维修成本高,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资源、原材料的消耗。

适应国际国内的要求,需要对各种消费品开征碳税进行可行性研究。目前国际上对进出口商品征收碳税的呼声很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可能以减排为由对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从而建立国际贸易壁垒。虽然我国政府2009年7月4日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但是我们也应对碳关税和碳税问题进行积极研究,提前应对。甘肃目前的工业中,能耗比较高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还是支柱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如何应对低碳经济,进行节能降耗,甚至进行产业转型,需要从长计议,深入研究。

四、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

甘肃省是我国自然环境很脆弱的地区,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提出了“山川秀美”的环境目标。国家充分认识到了西部自然环境在我国整体环境治理中的关键地位,通过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治理黑河等工程,有效治理西部环境中的薄弱环节。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到2009年,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共完成 1120 多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完成 780 多万亩。甘肃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植树造林难度大,任务重。种草种树,发挥森林和草地的固碳作用,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认真贯彻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大力提倡种树种草,是改善环境的战略举措。涩宁兰输气工程是治理兰州空气污染的基础性工程,该工程改善了沿途西宁、兰州的能源结构,为这些城市提供了清洁的能源。该工程使兰州的大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和全面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明确甘肃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布局,是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

甘肃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政策部署。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把甘肃省整体列为全国惟一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显示了甘肃省明确省情、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坚定地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之路。确定了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道路,但是实施之路任重道远。我们认为:

1.环境保护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问题。继续深入持久地贯彻退耕还林还草等环境保护政策,利用流域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坚持不懈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政府整合优势力量,打造一些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产业基地,培养低碳产业。

3.坚持落实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维持人口低增长,缓解人口和资源的矛盾。2008年,甘肃总人口为2628.12万人,按照联合国人口承载能力调查标准,甘肃省属于人口过载地区,相对于西北五省区的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485万人。甘肃省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基础条件薄弱,生育观念落后,越穷越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4.抓住涩宁兰天然气二线、西气东输等能源工程契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改善城市环境。甘肃已经确定了河西走廊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要花大力气进行普及和推广。

低碳经济模式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从甘肃省的省情出发,从法律、政策、管理方式、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建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转变和提升产业结构,建立清洁生产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节能减排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全球气候恶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人民日报[N].2009年3月1日

[2]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8年5月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J].2005年11期

[4]陈红英等:低碳经济: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商贸[J].2009年11期

[5]闫伟东:深圳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中国环保产业[J].2009年9期

[6]甘肃省统计局:2009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M].2009年6月

[7] 莱斯特•R•布朗: 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M].2002年5月

[8]吕学都 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5 年

[9]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开放导报[J].2009年5期

上一篇:汇票付款人审查义务初探 下一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平等权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