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 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时间:2022-05-24 11:33:26

学为中心 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摘 要:初三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复习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及中考成绩的产出。教师应树立“学为中心”理念,把“意义建构”过程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指导与自主解读文本相结合、自主编制试题和答案等方式,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关键词:学为中心;复习效率;知识体系

初三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承担着两大任务:夯实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中考恰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因而,初三复习课的课堂复习效率,直接关系到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中考成绩的产出。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去年四月,我开设了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中国科技》,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我来整理,我来构建;二是我来提取,我来解惑;三是我来编制,我来破题。这节课,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每个人都动了起来,课堂复习效率较高。这就告诉我:要想提高初三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必须贯彻“学为中心”理念,要从“这堂课我讲了多少”向“这堂课学生能学到多少”转变,要舍得放手,把“意义建构”过程交给学生。

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知识是复习课的首要任务。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分析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夯实基础知识,本节课使用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要求学生将收集的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就史实按其涉及领域(提示:如农业上、手工业上……)分别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让一位学生上黑板构建,下面学生构建完后与黑板上的同学加以比较,矫正、完善自己或黑板上的知识体系。如此设计原因有二:首先,曾做过一道题目,要求写出中国古代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发明。在以往的复习中,由于缺乏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往往答不全。其次,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这一环节中,学生对自己所收集到的史料进行了分类构建,构建如下:

农业上铁农具、牛耕(春秋)筒车、曲辕犁(唐朝)秧马(宋朝)

手工业上青铜器冶炼铸造(商朝)丝织、制瓷技术(唐)棉纺织技术(元黄道婆) 、

文化教育上造纸术(东汉蔡伦)雕版印刷术(隋唐)活字印刷术(北宋毕)转轮排字盘(元朝王桢);军事――火药广泛 应用于战争(宋元)

指南工具司南(战国)指南针(北宋)罗盘针(南宋)

在构建知识体系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把所收集的科技信息进行归类。如有同学把造纸术归入手工业上,显然他对造纸术的作用还不清楚;也有同学写不出这些成就的类别。看似简单却也错误百出。

二、指导与自主解读相结合,提高学生信息提取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的高低往往关系着答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很多考生高分难得就是因为缺乏信息提取能力。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我来提取”我来解惑”就是采取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PPT展示《古代中国与他国重大科技发明情况比较表》(如下)、《神九与天宫成功对接图》。要求先自主提取表格和图片表达的信息,并搜集史料加以论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介入的理由有二:其一,建构主义主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二,图表的解读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学生自主提取信息前,老师必须给予必要的指导。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首先要读标题,找到标题的关键字――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接着读比较的项目、读时间,再读数据,将数据进行比较后找规律、找变化点,进而得出结论。这张表中最起码有两个信息可提取:中国古代科技在明中期前(1500年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明清时期(1501~1840年)中国科技逐渐落伍。《神九与天宫成功对接图》则表明当代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后出示“李约瑟难题”,请学生剖析明清时期科技落伍的原因,最后解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掌握了读表的方法,还让学生通过主动提取有关的信息和搜集史料,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自主编制,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本课的第三环节:“我来编制,我来破题”。即自主编制试题和答案。以往的试题都是由老师出,学生答。这节课变为由学生自己编试题、自己编答案,因此学生兴趣极高。根据本课复习内容,安排了两组材料。

第一组:材料一:筒车、曲辕犁图片;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编制试题题目。编制题目前,先告诉学生编制题目的方法: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方面设置,还要注意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编制试题,学生读懂了材料。材料一是在农业上的科技成果,材料二表现了唐开元盛世景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筒车和曲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唐朝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开元全盛日到来的重要原因。

最后学生根据题目编写答案。因为在编制试题时,学生已经对文本进行了详细解读,对题目编制的意图也一目了然,所以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

第二组:材料一:

材料二:康熙元年(1662年)颁布“迁海令”,下令从山东至广东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并将该处房屋全部焚毁,不准沿海居民出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传谕外国商人,从这年开始,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不得再往厦门、宁波等地。

这道题因为前面已有了样板,所以同学们编制比较快。题目主要有: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表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什么?3.材料一问题的出现与材料二的政策有何联系?4.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同样,学生通过编制试题读懂了两则文本材料。第一则文本是表现某种现象、某种问题。第二则文本是表达清政府的政策。材料二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引起明清以来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由上可见,学生要编制试题,势必需要解读材料,理解、分析材料的内容、表达的意思及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把已有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此举便于提升学生材料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解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

总之,要提高初三复习课的课堂效率,需要教师多用心,多研究,多实践。在课堂上,努力把“思考”的过程、“理”的过程和“构建”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设计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解”的机会让给学生。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初中)

上一篇:幽默教学 活跃地理课堂 下一篇:关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