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数学“引力”关键在教师的“导”

时间:2022-05-24 06:45:26

增强数学“引力”关键在教师的“导”

摘要: 巧“引”――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巧“挖”――树立学习数学的志趣,巧“联”――诱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关键词:抽象思维;引导;观察

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缺少或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就无法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并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赖于教师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巧“引”――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其行动是积极的,观察、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会主动而有效。

1.游戏引趣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自我约束力差是儿童的弱点。对这些特征和弱点要是引导不当,就会成为影响学习的障碍。有些老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正襟危坐、老老实实地听讲,这犹如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失去了主动性,上一堂课又苦又累,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几年来,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把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适当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做到 “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明显。

2.故事引趣

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示,故事是学生最爱的东西,若能在枯燥无味的数学世界里插入有趣的数学故事,这无疑就是一针强心剂。如在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财主贪财如命,而且很抠门。店里卖的鸡蛋每500克有10个,卖1.54元。一天,财主让小伙计去买鸡蛋,并想从中扣发工钱,就有意刁难:给小伙计1.5元,得买回10个鸡蛋,要是买不回来就不给工钱。“同学们,你能帮助小伙计想出个办法吗?”学生兴趣高涨,虽然非常好奇,但讨论了几分钟也没有说出所以然来。这时,我神秘地说:“答案就在这节课要学的知识里。”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中,原来可以分十次去买,每个鸡蛋是0.154元,“四舍五入”只花0.15元,这样10个鸡蛋就是1.5元。“同学们,你们用数学知识帮助小伙计战胜了贪心的财主,你们真厉害!”学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二、巧“挖”――树立学习数学的意志

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教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兴趣就可以转化为学习数学的意志,在学习中就能够克服困难而不感到枯燥无味,勤奋学习而不感到疲倦。学生能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形成稳定的意志。

1.具体与抽象的互相转化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和概括的法则具体化,以及把具体的知识适时抽象化。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用三个信封分别装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信封口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第一个信封露出钝角,第二个信封露出直角,第三个信封露出锐角),让学生猜猜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很容易说出第一个是钝角三角形,第二个是直角三角形,而第三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时,学生陷入沉思,一时无法说出答案,“为什么呢?”这就“挖”出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的知识,本来抽象的知识轻松就解决了。

2.多种解法的推广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动脑,不断鼓励,使解法越来越多,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再次赞扬学生。多种解法的推广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解题的灵活性。

三、巧“联”――诱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习过程中有良好动机的驱使就能产生理想的效果。那些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身边的事物隔断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使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表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利用生活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让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趣,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魅力无限,让学习变得主动,学得愉快。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策略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