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犯的错误

时间:2022-10-08 11:55:18

浅议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犯的错误

自从课程改革迈开大步时,初中语文教师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是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把握存在一些偏差,所以犯了些许错误,以致达不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素养的预期目标。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必将突出新的问题。本文在此阐述一下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犯的错误。

一、 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荒废板书

板书是教师生命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手漂亮的板书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可以影响教师的整体评价。不仅如此,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能给予学生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同时可以让学生提高注意力和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不是一个强加的过程,而是要循序渐进,加以引导的。有逻辑、有层次的板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文章架构,梳理文章脉络。而多媒体教学虽然多种多样,手段先进,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但是毕竟电脑完成的动画、PPT不能代替教师,所以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荒废板书就不可取了。

二、课堂之上教师缄默不语

在过去的课堂上,教师是中心,但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参与、组织人员,但这并不意味教师要缄默不语,而是要少讲,精辟简练,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能体会文章主旨,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当学生在学习文章碰到瓶颈或理解错误时,教师就不可再放之不管,而是要将学生引向正确位置。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用自己所学解答学生疑惑,而不是听之任之,撒手不管。

三、合作探究学习走形式

新课改中突出了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旨在于让学生能在群体讨论中有所交流、有所收获。可是就目前看来,这种模式的运用只是流于表面,并未深入。笔者觉得有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分组,小组讨论是模式运用的重要手段,可是课堂分组往往随机产生,不顾其个人特点、学习情况,并未考虑到小组成员能否优势互补;二是小组分工,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合作能力,更能事半功倍,可是若分工不明,个别处于劣势的同学就没有展现机会;三是片面追求场面,气氛再怎么热烈,没有效果也是白费时间,只注重课堂上的“氛围”,不注重课下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四是讨论中心,课堂讨论的论题应该是精心准备能让学生从中受益的,而不是临时想出,随便充数的,论题不可太过表面、狭隘、没有深度;五是讨论后的点评,讨论后不点评或不顾学生个体的“场面话”点评,会泯灭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求知欲。

四、 作业“质量”侧重偏移

新课改的施行让许多学校、教师给学生留下数量相当“可观”的作业,某些学校甚至以此来评定教师业绩,审核时先看该教师布置了多少家庭作业,进行了几次测验,因此不少教师对“量”狠抓,却不知本位颠倒,侧重偏移。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中午的时候都会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有的时候作业量还比较多,所以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中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做作业。

平时的练习、作业都是课后巩固、复习课堂知识的手段,是课堂的延伸,“质”才是根本保证,有效果才是根本目的,而“质”的高低就反映在效果上。高质的作业、练习要精炼、经典。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再强调“量”,布置高“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既节省时间又能举一反三,掌握精髓,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选择训练题时应该通览一遍课本或课文,对文章、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晰架构,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进度、吸收能力、领悟能力,从而精选出能延伸学生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再者,练习不宜偏难偏怪,毕竟练习不是考试。再退一步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我们已经不能再用题海战术来要求学生如此学习了,我们都厌烦的教学方式,现在的中学生能喜欢吗?不能以应试教育来对付应试,必须要以素质教育来对付应试,所以教师必须布置“精品”作业,浓缩知识点,通过典型作业来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五、寒暑假作业年年一样

从小学就有的《暑假生活》《寒假生活》是每年假期所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自己都清楚,这种练习册单一枯燥,内容换汤不换药,年年相似,而且课后有答案,学生基本都是抄的,自然教师也不会认真检查,基本就是走个过场。可以说,这种练习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同上所说,练习要精简,更何况是寒暑假这样的长假,应因此单独列项。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更为认真地对待寒暑假作业。

六、考试分数大于一切

从很早以前,分数就成为了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不管该生思想素质怎么样,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宽容”对待,这似乎已经成为教师的通病。所以新课改着重强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从本质抓起,着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摒弃“分数决定一切”的想法,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特殊因素等多方面综合测评学生。

言而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旗下,语文教师只有剔除功利思想,坚持本心,爱岗敬业,踏实立足于所在岗位,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才能为国家教育人才。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领会、在领会中摸索、在摸索中改进、在改进中实践、在实践中教学,定会在新课改下教育出合格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长红.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山西出版社,2011(03).

2.刘光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 (5).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