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立体交通发展概况极其影响

时间:2022-05-24 05:11:37

浅谈城市立体交通发展概况极其影响

【摘要】这里所谈的“立体交通”是由德国规划师希尔伯塞莫提出,在不同平面把人行交通和车行交通分开的立体交通方案。成都市的二环路改造工程的理念就是拓宽道路,向空中和地下要空间,使城市道路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立体交通 空间 城市道路 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成都的发展环境:

首先成都人居环境比较优良。成都境内水系发达,年平均气温17.2摄氏度,年总降水量998毫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森林覆盖率36.8%

二是市场辐射能力较强。作为中国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成都历来是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开拓西南市场的战略制高点。

三是产业发展配套较好。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

四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成都拥有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双流国际机场是中西部首个拥有第二跑道和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200万人次的枢纽机场。

五是人才资源比较丰富。成都是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汇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42所普通高校和30余家国家级研发基地。

六是金融服务较为完善。成都是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在成都设立了区域性监管机构。

七是政府服务规范高效。成都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推进了8年,不仅是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而且坚持每季度召开外商投资企业座谈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二、成都发展中所遇到的市内交通问题

在城市发展中,成都也像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样,不得不面对人口增长,路面交通压力超出原有道路可承载范围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堵车。北京人曾笑称“北京的五环就是最大的停车场”,成都的交通情况遇到上下班高峰也一度堵的像“停车场|”。在调研中,部分司机反映,以前堵车,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还不如自行车的速度快。

三、建设立体交通方案缓解交通拥挤。

由于平面开发难以实现交通组织和投资平衡,现在立体节地型模式开发可以实现项目投入产出平衡,不仅顺利安置了拆迁企业和居民,还可将绿地率由原本难以保证的30%提高到50%以上,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立体交通方案将路面在立体空间上“拓宽”,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彻底隔开,有效的降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由于空间上的分隔,使原来平面交通中一些机动车为避免与非机动车和行人发生交通事故而降速的行为减少,这样有利于车俩在路面上的流畅通行,提高通行效率。

二环路人南立交模型图和实景照片

四、施工中的问题

二环路打围施工从2012年4月6日起,至2013年6月1日止,历时400多天。在施工中也有不少问题,在调研中,二环路万达广场的居民说:“施工一开始,我们这儿就没法出去,就给我们留了一条进出的路,一到上下班高峰期简直就不要想出去了。”在施工期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二环路附件的居民了,交通出行大受影响。同时二环路附近的商家也抱怨在施工期间“生意不好”。其次由于整个施工期间,以“小雨大干,大雨小干,不下雨24小时拼命地干”的形式,加快施工进度,使得在夜晚二环路附近的居民难免将受噪音影响,虽然施工方表示“晚11点后,二环路西半环将停止产生噪声较大的工序,力争给周边老百姓一个安宁的夜晚。”并且在施工期间多条主干道封闭或进行交通管制使得城市交通压力陡增,比如:从万达广场到人南立交,施工前走二环驾车仅需4~6分钟,但在施工时则须从河滨路,经新九眼桥,从科华街转到人民南路绕行,是时间变为以前的3~4倍,若遇上堵车,时间将更长。

立体交通投入使用后的交通情况

“坐起来又快又舒服”是不少市民对于快速公交的评价。在二环路高架上,共配了140辆车,每天发车1000多半,而且高峰期最快1分多钟就是一班,一班车跑一圈约66分钟。。由于在二环快速路上,快速公交的路权是受到保护的,所以乘坐的时间是可控的。这样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乘坐快速公交,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家车的出行,保障了路面交通的通行效率。

由于新二环投入使用,使成都市的交通拥堵情况进一步缓解,不少驾驶员表示,自己能走二环高架就走二环高架,原因很简单——不堵车。

但二环路高架也带了一下问题,比如在新二环上只有部分地段有隔音板,部分高架路面离市民的屋子的窗口仅有3~4米,给市民正常的作息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新二环通车后发现的问题

第一、指示牌的位置,能否更加方便观看?在部分站点,站牌和指示牌的设置欠人性化,给市民参考路线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在二环路快速公交外侧的府南新区站,发现这里的快速公交站牌竟然孤零零地设置在快车道中间的一块绿化带上,距离人行道还有十来米。第二、公交站少座椅,便民设施能否多些?在调研中,发现在一些车站等车或者休息的市民,只好坐在楼梯附件的扶手边,看上去十分尴尬。“其实在车站整体三层,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座椅,这件事情虽小,但会让乘客感到舒心。”市民周先生说。第三走楼梯好辛苦,电梯能否能上也能下?在调研中,发现一位奶奶正把着扶手、小心翼翼地下楼梯,从站厅层到地面层足足走了七八分钟,好不容易才下来。对此,不少老人都表示,上车站都有电梯,可没想到下车就变成了楼梯,这对年纪大的人来说,的确颇费体力。第四、车多不好过街,站点设置能否适当调整距离?在部分地面公交站距离快速公交站太近,结果导致高峰期间地面交通拥挤,市民过街前往快速公交站不便。比如,在二环路西二段,我们看到底层二环府南新区站就位于快速公交府南新区站的正下方,紧邻地面层,两者几乎“零距离”。

二环路改造成功对城市实践立体交通的意义

新二环犹如一面镜子,不仅照见城市发展路上过往的种种艰辛求索,更照见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昭示一座城市发展必须有的开拓,必须有的付出,必须有的承担,必须有的理性。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大局。“五个转型升级”,是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必须做好的大文章。新二环的修建,集中体现了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布局、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的探索。它不仅是成都“交通先行”战略的龙头大戏,也攸关城市产业发展更坚实的基础支撑;不仅是当下缓堵保畅的重大举措,也攸关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布局;其结果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其过程更是“大城市、细管理”理念的深入展现。从过程到结果,新二环堪称成都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的良好示范。

八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新二环作为成都破解“城市病”长远征途上走出的扎扎实实的一步,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虽然基于特大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总量不断快速增长的基本现状,新二环不可能一揽子解决城市拥堵的所有问题。此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和清醒,尤须政府坚持“大城市,细管理”理念,把新二环的管理以及城市拥堵作为一个长期命题,并借助新二环改造成功的经验为成都市民的出行“缓堵”。

参考文献:

1.成都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度报告

2.新华社 2011年08月10日 《2011中国企业500强举办地:成都》

上一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锁脚桩在上软下硬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