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乡:小吃生意唱响“小吃之都”

时间:2022-05-24 02:26:25

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没有现代的管理模式闯市场,一群来自河南许昌县的老乡正以一种独特的成长方式创造着成都小吃界的奇迹。他们以刘氏亲朋好友为主力,最早的于20世纪90年代入川。十几年间,从几个小吃摊做到现在的100多家门店。在他们的店里,既有地道的河南大饼、馒头、面条,也有成都特色的冒节子肥肠粉、抄手、盖浇饭……

艰辛劳作站稳脚跟

1991年,刘中甫、刘改夫妇来成都看望两个当时在成都当兵的哥哥。来到成都,他们不仅亲口体验到了成都小吃的美好滋味,也看到热情觅吃的市民,他们乐观地估计,外地人过来做小吃生意也能赚钱。

“成都人对小吃的热爱是很多地方都难见到的。”如今,刘改坐在她那间位于三圣街的刘氏冒节子肥肠粉店里谈起夫妻俩在成都最初的创业经历。

刘改和她先生是河南省许昌县人,他们居住的椹涧镇是个贫穷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便在当地做起小生意。刘改介绍,她先生以前是个厨师,在当地县招待所和镇政府里工作过,在决定自己创业后,他们就在当地镇上开起了个体饭馆。

“当时我们家乡不产米,粮食作物种类不多,饭店卖的东西很单一。”刘改和她先生认为,不如到城市更大、市场更广阔的成都来开饭店。此想法得到了两个哥哥的支持,于是他们就留在成都考察了一个星期。

考察之后,他们决定搬到“小吃之都”来卖小吃。当年他们就背负行囊来到成都。最初他们在猛追湾一家粮店门口租了一块地方卖大饼。“我们的经济实力非常有限,而且背靠粮店拿货方便。”在这里,他们的河南大饼卖得很好。两年后,他们就搬到了客流量更大的四川大学旁边,并在这里开了一家面馆,专做学生的生意。

他们转战的步伐非常快,在川大旁边做了一年多,他们又搬迁到牛市口。2000年,他们又搬迁到新南门开肥肠粉。2002年,他们搬到三圣街,并一直经营到现在。

“我们经济实力有限,最初租的地方主要是将拆迁的街区,因此流动性非常强。”刘改介绍,即使这样,他们最终还是在成都小吃市场站稳了脚跟。如今她的这家店经营面积有100多平方米,雇了6个工人。

尽管这样的规模在成都毫不起眼,但十几年间,他们辗转于成都的小吃街道,艰辛的付出让他们的摊子越铺越大,日子越来越红火。

辛苦经营换来人气回报

在成都经营这么多年,刘中甫、刘改夫妇换了很多地方,最初他们也多选择的是将拆迁的街区。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他们总能吸引众多的顾客。这些顾客有的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有的是骑车或开车过来吃东西的。

刘改现在主要是卖肥肠粉。而肥肠粉本是发源于双流的一种特色小吃,在成都市民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众多的常客。2002年,在新南门经营时,刘中甫从本地一家白家肥肠粉店高薪挖了一位做肥肠粉的师傅。

“当时市场的平均月工资是500~600元,而我们开出的是900元。”刘改回忆,刘中甫和她为亲自学到本地的一些小吃制作技术,花费了不少成本和学费。但是,每当掌握一门技术后,他们就会亲自干。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成员中也很常见,亲朋中如果谁先掌握了技术,他们便会在亲友间广泛传播,相互帮助。从而能降低整个团队的成本。现在,她的几个兄弟姊妹中开肥肠粉店的就有四家。

他们的店集河南、四川风味的小吃于一体,两者还可以取长补短,因此更能吸引客人。前两年她在新南门的肥肠粉店因为城市改建不得不搬迁时,成都一家媒体甚至刊登了题为《新南门肥肠粉好吃 搬到哪里去啦》的文章。

十几年的创业生涯, 刘改称她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她说,像他们这种做低端小买卖的有个共同特点:投资不大,老板事必躬亲,因此他们必须日复一日地起早贪黑。累是他们当老板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人气和收入是对付出的最好回报。

亲帮亲,朋帮朋协作帮带

在自己经营小吃致富的过程中,刘中甫、刘改夫妇也不断地给贫困的河南亲朋传回这样的信息――在成都做小吃生意能赚钱。

虽然他们不擅长通过投资关系来扩大自己的战线,但是他们通常会采用一种“资金借贷”的方式对亲友投资,并可以由此获得利率不等的资金投入回报。

刘中甫、刘改夫妇最初到成都的愿望很简单,只要每年能挣到三五千元他们就很满足,他们希望做几年就回家供孩子读书和买房。

但几年下来,他们发现在成都做小吃收入远比想象的多,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数千元的流水账。于是他们把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带过来了。从在他们店里帮工开始,这些人掌握技术后,又开始在成都的大街小巷开起新的小吃店。

从1991年开始到现在,以刘氏亲戚为主的河南人就是这样一批一批通过他们进入成都小吃市场,并形成了一个军团。1998年时,刘改和她先生计算过一次,当时他们带过来的人在成都就已经开了25家小吃店,而且很多人都是打着刘氏招牌。

到如今,这个数据已经很难计算。每年他们依然要带一些亲朋过来,而她的亲朋又会带亲朋。就这样10年来基本没断线过,许昌老乡开店的队伍因此不断裂变、壮大。刘改粗略估计,到目前许昌老乡在成都至少开有100多家小吃店,“成都小吃店比较集中的街道几乎都有亲戚和老乡的身影。”

她先生家5个姊妹全都到了成都,她的4个弟弟也全都来成都搞过餐饮。在他们的影响下,堂兄弟姊妹和表兄弟姊妹也几乎全都到成都做小吃。其中绝大多数是做冒节子肥肠粉、河南大饼和馒头买卖。

虽然是通过裙带关系在扩张,但在经营上大家却基本都是各顾各。

“我们家乡很穷,而且大多数老乡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刘改介绍,他们带过来的亲友一般都是先到已开的店里帮忙、学手艺。待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独自寻找新的地址开新店。

虽然他们不擅长通过连锁方式投资关系来扩大自己的经营战线,但是先到的亲友通常会采用一种“资金借贷”的方式对后来的亲友支持,这样他们便可以获得利率不等的资金投入回报,这种情况在刘氏亲友之间非常常见。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靠技术和资金借贷关联的“亲帮亲,朋帮朋”方式,让整个河南刘氏亲友在成都小吃界扩展速度和收益都较同行显得有优势。

“最有可能的就是大家统一品牌,形成群体效应。”

刘改夫妇在成都的创业完全改变了最初的计划,她已经愿意完全扎根于成都。2000年前后,她的儿子和女儿相继考入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父母因无人照顾也从家乡搬到成都。

2003年,她在成都买了房子,决定定居成都。如今,两个孩子都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父母也可以安心在成都养老。“这边的老乡多,大家可以相互照应。”像他们一样,他们带来的河南老乡大多在成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新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因为亲友间的小吃店发展多靠自发性地开新门店,在管理和组织上没有统一安排。因此导致单店的投资不大,抵御风险能力有限,而且团体的力量很难发挥。

“现在做生意已经跟前些年有些差别了。”刘改透露,在她的亲友中做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她的两个弟弟因为投资不成功最终选择了回家。为此,最近两年亲友们在串门聚会时,都在讨论寻找一种新的突破方式。

“最有可能的就是大家统一品牌,形成群体效应。”刘改认为,现在餐饮已经开始在从零散小店向品牌大店发展,特色小吃也开始向区域集中。“尽管我们文化水平低,但凭借经营的经历和经验,大家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上一篇:为流动人口依法提供公共服务 下一篇:从打工到创业,农民工朱伟的“台州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