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动人口依法提供公共服务

时间:2022-10-08 09:09:48

为流动人口依法提供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是一个涉及社会管理、政策选择、法律调整等多个学科的概念,通常是指基于就业、生活等目的离开其户籍地或法律意义的住所地的人口。

按照不同标准,对流动人口可以作出多种分类。以能否、是否在流入地稳定就业的经济、生活特征为标准或依据,区分有稳定职业和无稳定职业的流动人口,并且在公共政策、法律制度等层面作出公平的、有针对性的安排,特别是给予稳定就业的流动人口以市民待遇,是必要的、合理的。

中央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的《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可能出台的更高位阶的政策和规范,试图努力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已有较大发展的同时困扰全社会的重大问题――职业稳定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重大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现阶段所重点讨论和优先解决的问题虽然只是相关群体在获得流入地公共物品的层面,而没有涉及户籍、选举等公民权利问题,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更全面、彻底的改革探索路径、创造条件。相关公共物品主要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在传染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和妇幼保健等方面,流动人口将获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等。

有关政策方案同时提出,在放宽落户政策方面,要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经验和逻辑均可证明,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服膺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积极、稳妥的渐进式改革,以较低的社会成本总量和公平的成本分摊机制,既实现总福利增长、无人净福利因此减少的帕累托改进,又实现相对的福利均衡和社会公平,从而为经济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更积极的条件和机制。

对于上述重要改革和创新,可以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社会法学的视角,对我国在特定国情下,在权益的承认、获得、保障以及公共物品、社会福利的享有和社会成本的分摊,以及政府通过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机制实现相关目标等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流动人口,如何获得较为公平合理的权益份额、如何提供权利救济,以实现社会公平、稳定、和谐,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和健康有序的城市化,进行初步探讨。

换言之,相关问题涉及公平正义、权利义务、职权职责、制度机制、福利和成本等权利论、(机制)功能论和方法论等层面的问题,均需要深入的研究。

任何涉及人权、社会利益的政策和制度,都需要深度的论证,确立(政治)道德依据和权利基础。从权利论的角度,讨论流动人口分享流入地公共物品、获得社会保障等流入地居民能够获得的“物质性权益”,是相关政策、法律的改革、创新的前提。在人权和公平正义的道德权利、价值伦理层面上,在法律权利体系中,对于流动人口的正当利益和诉求进行全面的承认、彻底的论证,对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完全必要的。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我国于2001年2月28日正式加入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包括教育、医疗、安全、秩序等方面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和宪法类法律,《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等“社会法”,均规定了公民的相应权利。

当然,与人权类的道德性权利和实证法意义的权利、国际法涉及个人的权利和国内法规定的权利相对应的是国家的义务、社会的义务。国家义务的实际承载者和履行者,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政府负有保障公民获得上述人权和福利的首要义务。换言之,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和依据,就是提供包括教育、医疗、安全、秩序等公共物品,履行相关职责,完成相关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设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相对自由流动,优化了人力资源、物资资本的配置,显著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农村,稳定就业、创业的“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生产总值、税收和就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他们自己和子女,如果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与本地居民同等享有公共物品,不仅妨害人权等权利、社会公平等价值,也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需求水平以及社会秩序、社会流动与社会整合等诸多国家根本利益。因而改革、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和机制,强化政府义务和责任,极为必要,正当其时。

换言之,不论从公民权利角度,还是国家利益角度,都必须积极、稳妥地改革和创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必须具有足够的明确性、可行性和强制性,对地方政府实行法律上的“硬约束”。

当然,我国的地区不平衡、“二元结构”和公共物品供给能力等很多复杂问题,也构成了严重的“路径锁定”和“路径依赖”。高中教育和高考地选择问题,就涉及很多深层次矛盾和历史包袱。如果仅从权利、平等等价值出发,而不顾条件限制,可能会在短期内形成流动人口不合理膨胀,出现为了追求教育机会平等,而出现“墨西哥化”之类的城市病。

因此,很多相互联系、互为因果、需要统筹解决的问题,必须细致研究,积极稳妥地解决。我国公民也需要对人权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和渐进性特征,予以全面了解,从而积极参与、理性互动,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和成本分摊机制,实现最大化的改革效益。

链接

桐柏县城关镇建立流动人口维权机制

桐柏县城关镇在探索做好城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从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合法权益入手,计生、、司法等多个部门联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并推行了流动人口权益维护工作机制,深受流动人口称赞。

一是设立流动人口维权接待日制度。该镇把每周三定为流动人口维权接待日,由镇主要领导轮流接访,亲自处理解决流入人口在子女入托入学、劳资纠纷、证照办理等方面的事宜。

二是建立流动人口侵权案件快办制。城关法庭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涉及流动人口方面的侵权案件,开辟快办通道,确立“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三快原则,做到有案即立,立后即审,审毕执行。

三是坚持转处和接受转处制。对于来访的流动人口案(事)件,如不属于城关镇主管或管辖的,及时告知并按照有关程序转相关单位处理;同时,城关镇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责与范围,主动接受转办案件,确保流动人口反映的情况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

四是坚持送法进社区、企业、集贸市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法活动,举办普法培训,对流动人口开展经常性的依法维权宣传,对用工单位强化《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方面的指导和督查,营造维护流动人口权益的浓厚氛围。(郭 松)

南阳市多种措施服务流动人口

多年来,南阳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正视困难和问题,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用改革的手段解决矛盾,用改革的方法解决问题。深入掌握政策,牢固树立居民意识。对社区内的所有居民,一视同仁,共同服务。明确社区居委会性质,自觉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改善功能条件,牢固树立建设意识。健全服务队伍,按照“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居委会)―楼院长(小区)―楼栋”四级网络要求,配齐社区计生宣传管理员和家属楼院长。健全服务阵地,推进“两校一室”建设。保障服务经费,加大对城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社区上档升级。彰显人文关怀,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开展生殖健康服务,依托社区卫生资源,实现与计生技术服务部门、卫生服务部门的联合,开展计划生育技术咨询、妇科病普查普治、五期保健服务。开展避孕节育服务,根据群众需求,指导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简化药具领取流程,扩大药具领取渠道。开展优生优教服务,做好培训、宣传、咨询、监测、跟踪和遗传疾病的筛查工作,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王耀利)

上一篇:王元化:向着真实而生 下一篇:河南老乡:小吃生意唱响“小吃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