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理论综述及展望

时间:2022-05-23 09:28:00

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理论综述及展望

摘要: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了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探讨了企业股权结构、“非农化”经营、管理层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等因素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非农化”经营 管理层激励 政府扶持

一、引言

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剖析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改善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国内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文献日益丰富,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绩效低于我国A股市场总体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年均绩效呈递增趋势(林乐芬,2004;孟令杰和丁竹2005)。影响我国农业上市绩效因素是多方面的,现有文献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企业股权结构、“非农”化经营、管理层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等四个方面。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影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并对农业上市公司未来研究的方向作出展望。

二、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综述

( 一 )股权结构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股权结构是公司所有权的安排,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经营业绩。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控股,股权结构过度集中(许彪等,2003)。学界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这种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所作的研究,得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1)有害论。许彪等(2003)认为,在国有农业上市公司中,由于国家控股且股权过渡集中,导致了农业上市公司资源配置功能弱化,同时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致使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和同股不同责,使小股东利益受损。刘子旭等(2010)通过对我国48家农业类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对公司价值有负面影响,流通股比例对公司价值有正面影响,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任海云等(2010)的研究发现,在剔除政策优惠前后,农业上市公司的国家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法人股比例和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则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不仅在国有农业上市公司中存在股权结构畸形现象,在民营农业上市公司中,也同样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控股股东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司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从而降低了控股股东治理的职能(李斌宁,2009)。(2)有益论。王怀明和杨贞艳(2004)通过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实证表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国有股比例呈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呈正相关。(3)非线性关系论。赵昶(2008)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普遍存在一个“倒U”的非线性关系,并且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在成长阶段,农业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是一个“倒U”关系;处于成熟阶段的公司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则是“U”型关系。

( 二 )“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近年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那就是“非农化”经营现象,也叫“背农”现象,即一些本来属于农业板块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改变了行业属性,或者是尚在农业板块的公司不断将存量或增量资金投向非农产业以实现产业转型(徐州红,2003)。(1)“非农”化经营的原因。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之所以热衷于“非农”化经营,主要有产业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两方面的原因(彭熠等,2007):从产业层面看,由于一些“天然因素”,以及我国在政策上对农业长期“抽血”和投入不足(马晓河,2004),导致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同时,由于传统农业属低效产业,投入周期长,利润率低,驱使农业上市公司向那些见效快、收益率高的非农行业扩张(张国艳,2006),因此,“非农”化经营是资本的逐利性本能所致(郭巧莉,2009);从企业层面看,农业上市公司大多规模偏小、流通市值较低,比较易发生资产重组和主业转型。另外,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借助农业这一“壳资源”实现企业上市的目的,并获取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实际业务却不在农业。(2)“非农”化经营的影响。“非农”化经营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战略,是农业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具体体现。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分为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两种,在未完全背离农业的情况下,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的程度可以通过其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来衡量(彭熠等,2007)。理论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多元化经营能够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市场,从而分散经营风险,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及其他运营成本。熊风华和彭珏(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企业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收益率标准差系数正相关,即现阶段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会降低公司绩效,并加大经营风险。因此,非农化经营从整体上降低了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彭熠,黄祖辉,邵桂荣,2007)。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产生的原因,以及“非农化”经营给农业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加强管理。政府应该着力改善农业投资经营环境,加强制度创新,引导农业上市公司专注于农业(彭熠,黄祖辉,邵桂荣,2007);而农业上市公司则应当实施专业化经营战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实施与主业相关的多元化战略,尽量避免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减少对高风险行业的投资,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王娟,2010)。

( 三 )管理层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管理层激励包括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很多学者发现管理层激励强度与公司盈利是显著正相关的。Joscow、Rose&Shepard(1993),Mehren(1995),Hall & Liebman(1998)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报酬激励是提高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动力,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存在正相关性。那么,在我国的农业上市企业中,管理层激励机制存在哪些特点?农业企业对高管的激励如何影响企业绩效?(1)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特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长幅度相对较低,同时,高管团队的持股比例也较低(彭熠,2006;2009)。刘子旭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业公司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而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数量普遍偏低,2006年至2008年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中有37.5%的高管人员没有持有公司股份,所有企业的高管人员持股总量只占该类上市公司总股数的1%。可见,通过高管持股来激励经营者的措施在农业类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2)管理层激励不足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管理层激励不够可能是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彭熠(2006;2009)通过实证研究讨论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强度与企业绩效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当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使得管理层缺乏与公司盈利的联结机制,从而导致他们缺乏提升企业综合经营绩效的动力,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的增长。但也有与此不完全一致的观点。冷建飞(2007)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2002~2005年的数据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收入的激励效应和背离效应同时存在,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收入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倒U型关系,充分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激励效应起主要作用,提高管理层收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但超过某一临界点以后,背离效应占居了主要地位,管理层收入与企业盈利呈负相关。(3)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不足的成因。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强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农业上市公司大多由国家控股,而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制定又大多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因此,管理层薪酬决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匹配程度不高(彭熠2006)。鉴于此,农业上市公司要想充分发挥管理层收入的激励效应,就应该完善适合农业上市公司的收入激励机制,拓展管理层收入的形式,鼓励和增加管理层持股,以实现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高速增长(冷建飞2007)。

( 四 )政府扶持政策与农业上市公司绩效 基于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国家对农业上市公司实施了较强的补贴扶持政策,这种补贴优惠政策对于农业上市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手段主要包括直接的税收优惠、税收返还以及财政补贴等三种方式(陈晓和李静,2001)。(1)政府扶持农业上市公司的动机。政府(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本地区的农业上市公司予以扶持,是出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在政治上,农业企业因其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特殊意义,中央政府于2001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论断,而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必然要加大对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而经济上的原因则是基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驱动,其目的在于抑制本地区的资金外流,同时将其他地区的资金吸引到本地区。(2)政府扶持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影响。在我国,政府补贴占农业上市公司总利润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在给予农业企业补贴的同时通常是有附加条件的,如要求企业帮助农民增收等,而政府的这些带有公益性的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市场化目标有时是相冲突的;另一方面,由于来自政府的补贴收入缺少长期性、稳定性和增长性,使得企业运转的基础缺乏稳定性,从而导致农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削弱(沈晓明,2002)。同时,由于政策扶持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短期内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企业对政策形成强烈的依赖,而忽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因此不利于农业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汤新华,2003)。邹彩芬等(2006)通过实证分析显示,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产出无明显效应,而直接财政补贴政策的副作用是显著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寻租及偷懒行为。并且,由于国家目前的财税补贴政策直接形成农业上市公司利润,这表面虽然抬高了农业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但并未对农业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绩效的改善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反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如对农业上市公司主业成长、未来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彭熠,2006)。如果对剔除政策优惠前后进行比较,会发现公司业绩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任海云等,2009)。而冷建飞和王凯(2007)运用农业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税收补贴和收入补贴两种手段的影响是有明显区别的,其中税收补贴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显著,而收入补贴对上市公司盈利影响不显著;税收补贴与收入补贴有助于增加农业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但对农业上市公司提高长期的竞争能力不利,从长期看会降低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政府的扶持政策本身也是缺乏效率的。林万龙等(2004)通过对2000年至2002年农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并没有直接带来政策所期望的农业相关产出的增长,对当地农产品原料产销的带动作用也不明显。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已有研究文献,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股权结构、“非农”化经营、管理层激励制度以及政府的补贴优惠政策等四个方面。在股权结构方面,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结构畸形、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控股股东治理的职能,弱化了资源配置的能力;在经营战略方面,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农业上市公司都存在“非农”性的多元化经营行为,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励机制方面,则存在着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强度不够的问题(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强度都比较弱);而在政策扶持方面,由于各级政府给予农业上市公司的税收优惠、税收返还以及财政补贴使得农业上市公司业绩对政策扶持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层的寻租及偷懒行为,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偏低。但是,现有文献的研究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对于农业企业的属性探讨不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异性研究比较缺乏;对于农业企业经营领域的行业细分不够,基本上是在“大农业”的层面上进行笼统性的研究。农业可以细分为农、林、畜、牧、渔等几个子行业,由于不同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向所涉及的农业子行业不同,其生产要素和产品属性是有差异的,进而他们的生产经营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应该也是不同的,但是现有文献缺乏这种细分性的研究。以上这些方面可以成为今后农业企业的研究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乐芬:《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第8期。

[2]孟令杰、丁竹:《基于DEA的农业上市公司效率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李斌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4]许彪、侯丽薇、周建忠、黄海:《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实证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5]王怀明、杨贞艳:《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刘子旭、耿晓媛:《农业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5期。

[7]赵昶:《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8]任海云、王博文、赵伟伟:《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4期。

[9]徐州红:《从“非农现象”看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新疆农垦经济》2003年第1期。

[10]彭熠、黄祖辉、邵桂荣:《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10期。

[11]马晓河:《农村公共设施应由谁承担· 》,《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第8期。

[12]郭巧莉:《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文献综述》,《北方经济》2009年第12期。

[13]彭熠:《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研究——基于转型经济背景的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版。

[14]彭熠、邵桂荣:《管理者报酬激励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15]冷建飞:《中国农业上市公司赢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刘子旭、耿晓媛:《农业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5期。

[17]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会计研究》2001年第12期。

[18]沈晓明:《论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市场性目标与公益性目标的冲突》,《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

[19]汤新华:《政策扶持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0]林万龙、张莉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21]邹彩芬、许家林、王雅鹏:《政府财税补贴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实证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22]任海云、李丽、王博文:《剔除政策优惠前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比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0期。

[23]Hamid Mehran.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ownership,and firm perform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

[24]Brian J.Hall,Jeffrey B.Liebman,“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

[25]Joscow,Paul,Nancy Rose and Shepard Andrea.“Regulatory Constraints on CEOCompensation”.Brookings Papers:Microeconomics,1993.

上一篇:伊斯兰银行业公司治理 下一篇: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