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北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时间:2022-05-23 02:20:46

基于GIS的北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摘 要:城市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上,研究建筑分布特点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指导。在突破以往建筑密度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局限性的基础上,在GIS软件支持下,以2.0km×2.0km的样方为统计单元,利用样方中的建筑物基底面积/样方面积来统一计算整个北京市的建筑密度.通过分析建筑密度分布图来研究北京市建筑密度总体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绘制以天安门旗杆为中心的8个不同方向的剖面、卫星城之间的10个剖面以及将建筑密度与主要环线道路进行叠加进一步来详细分析建筑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京市建筑密度等级类型空间分布图直观反映出了北京市建设已经从“单中心”模式发展转移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其主要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平原地区,而西部、北部山区的建筑密度普遍较低。

关键词:样方;北京;建筑密度;空间分析;城乡结合部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122-0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我国大量的耕地正转变成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由于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与区域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关系,因此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研究可有效掌握区域的发展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其中,建筑密度就是一个有效的研究指标。

建筑密度又称建筑系数,是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是反映土地利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可直观反映某一地区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对于一个区域,建筑密度高说明这个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但是过高的建筑密度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土地利用不合理。建筑密度指标作为地区规划的定额指标之一,能较好地反映区域内的建设拥挤状况,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空间结构变化或扩张状况,指示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在区域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GIS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建立区域空间发展模型及定量研究建筑密度提供了必要的、可靠的技术支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跃变 下一篇: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