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3 10:18:57

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的毕业生总量持续大幅增长,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特殊群体学生就业状况更令人担忧。本文从调查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入手,分析其存在的积极心理状态和消极心理状态,并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尝试提出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特殊群体学生 心理状态 就业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和谐之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实践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自身是否具有良好心理状态已成为影响其能否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特殊群体学生面临就业竞争与压力时心理状态情况更令人担忧。

1 前言

1.1 调查对象

本文以河南某普通高校的特殊群体应届毕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校一届毕业生约8100人,经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和学生处共同排查,特殊群体学生大约有521人,约占总毕业生人数的6.43%。本调查从特殊群体形成的缘由将特殊群体学生分为八个类别,分别为家庭经济困难、网络成瘾、学业严重受挫、心理障碍、恋爱严重受挫、生理缺陷、家庭重大变故和人际交往不良,并将学校对这些群体筛查的结果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有效问卷100份,并对其中的63名被调查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中八个类别人数分布为:家庭经济困难40人、生理缺陷0人、网络成瘾18人、学业严重受挫11人、心理障碍5人、恋爱严重受挫5人、家庭重大变故6人、人际交往不良15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网络成瘾、学业受挫和人际交往不良占总人数的84%。然后对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6.0和Excel进行处理分析。

2 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准确了解不同就业心态在各个类型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交叉分组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具体来说是,从能够代表某一种就业心态的题目中均选出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合为一组项目,群体的类型作为一组项目,然后将数据录入SPSS,得出相关分组数列。由于调查人数在各个类型的分布不一致,所以计数的单位为由人数改为比重,用小数表示。另外,因生理缺陷类型的特殊群体样本量太少,所以未列入分析范围。通过调查发现,特殊群体学生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心理状态,一种是持积极乐观倾向,约占总数的17.5%;另一种是消极悲观倾向,约占总数的82.5%。调查结果与假设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时心态总体上比较消极悲观基本一致。

2.1 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

(1)积极乐观心理状态。通过对积极心理状态与特殊群体学生类型的交叉分组发现,自信、实事求是、抗压性强、理性和自立依次是特殊群体学生中表现最突出的积极乐观心理状态。

(2)消极悲观心理状态。从调查结果看,从众、急躁、承受力差和功利依次是特殊群体学生表现最突出的消极就业心理状态。此外,急躁心态在恋爱严重受挫群体中表现比较突出,自大、功利和依赖心强心态在学业严重受挫群体中表现比较突出,自卑和自闭就业心态在心理障碍群体中表现比较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积极乐观心理状态与消极悲观心理状态对特殊群体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期望差异显著。另外,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关,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特殊群体学生,其就业时的心理状态较为积极乐观,反之,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同学在就业时多表现得消极悲观。

2.2 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加剧与就业困难导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增大是造成大学生形成消极心态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形势下,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空间和自由度不断增大,身体缺陷、性别、家庭背景等成为特殊群体学生就业难以弥补的障碍。现实的竞争环境让他们感到社会环境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查中,大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认为就业环境和就业法规建设不够完善,成为影响他们就业时心态的重要因素。

(2)学校因素。调查发现,该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毕业生的教育管理,但也存在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和设施配备不足等问题。另外,该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测试内容等,也没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态教育。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特殊群体许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陷入对就业环境的迷茫之中,甚至走入误区。

(3)家庭因素。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及亲戚朋友对国家就业形势的了解程度和学校与学生家长联系程度也已经成为影响特殊群体学生就业时心理状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家人期待的冲突,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竞争的反差,使得不少特殊群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失落、抑郁、激愤等心理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就业,而且还容易导致对就业目标产生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

(4)个人因素。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做出适应性调整。对特殊群体学生而言,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也是影响其就业心态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有80%的特殊群体学生对就业认识存在偏差,这也是造成他们消极就业心态的原因之一。

3 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几点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并且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这样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1)明确就业目标。制定适当的目标,不仅可以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对未来就业有明确的认识;也可以使特殊群体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访谈中,一些同学也曾提到,如果将就业目标定得太高,就会觉得工作很难找,很容易心烦气躁,感觉焦虑。就学校而言,可为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相应的培训和课程,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制定生涯规划。

(2)积极做好就业准备。调查发现,在特殊群体学生当中,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的期望水平比没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高;有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的期望水平比没有过此经历的学生高。这些说明实习和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可以增强特殊群体学生对就业的信心,对未来抱有更高的期待,还可减少因就业竞争带来的焦虑。另外,积极参与活动(如学生社团、社会活动、公司实习),既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能力,还能提早接触现实社会生活,学会更务实理性地处理问题,也能增加积极的成功的体验。

(3)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就特殊群体学生而言,可以从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及朋友方面那获得信息、情感及物质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有助于我们缓解就业时的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有效社会支持资源,通过如何获取他人支持,如何支持他人等训练方式构筑自己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是通过人才招聘会或者招聘信息网获取信息资源。但有的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能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可请求他们的支援。

(4)积极寻求专业咨询。在就业过程中,若因焦虑、担心或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的消极情绪而自身无法排解,可向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一般来说,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面临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消极情绪,但遇到自身无法排解的困扰时需积极寻求专业咨询。针对这些学生,可以通过情景训练、团体辅导方式加以调节和克服,取而代之的是以积极应对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途径缓解就业、应聘紧张等产生的不适应感受。

上一篇: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探析 下一篇:做学生终身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