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22-05-23 08:58:56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下面浅谈我在如何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浅析认识和做法:

一.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实践意识

“课标”强化了数学的生活化与实践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思想,提出了“数学课堂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去体验、去发现得出结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时,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用硬纸制做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模具,上课时让学生拿出长方形模具,请同学按着老师的要求,两只手分别抓住长方形两条边向相反的方向同时推拉,观察长方形的形状有什么变化?让几位同学生说说你的发现,有的说长方形就成不是长方形了,有的说长方形变歪了,老师肯定并表扬回答得好的学生。接着要求拿出三角形模具,让学生抓住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向相反方向同时推拉,观察一下推拉前后三角形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这时,学生勇跃举手回答:“长方形用手推拉后形状会发生变化,而三角形的形状不管怎么推拉它的形状都不会改变。”这时我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更加完整地归纳出三角形的特性:“不容易变形,即具有稳定性。”这种通过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去体验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直接讲出结论记忆的效果更加明显,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改要求。

二.让学生从“说”中创新

过去教师一人问,指定一人回答得数学情景,不知挫伤了多少想说而无机会表达的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课堂上人人有机会说。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可运用一幅画让学生口头编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画面中展示出4只小白鸡,然后展示出4只小黑鸡,紧接着再展示出4只小黑鸡,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动口说出应用题。学生甲说:“有4只小白鸡,8只小黑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学生乙说:“有4只小白鸡,8只小黑鸡,小黑鸡比小白鸡多几只?”。这时好奇心把他们的思维活动带入一个比一个高的层次,学生丙说:“有4只小白鸡,8只小黑鸡,小白鸡比小黑鸡少几只?”学生丁说:“有4只小白鸡,8只小黑鸡,小黑鸡是小白鸡的几倍?”。通过大家的说后,教师“遵循”学生认识的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做好创新性的处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地扩展。

三.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与11相乘的速算”,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四.指导学生使用学具,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

五.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总之,教学是一门多姿多彩的艺术,需要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们用爱扬起教学的风帆,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收获。作为教师不仅要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要面对形形的学生,只有真诚的、公平的用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一心只为学生谋幸福,不断补充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或新问题,使我们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过程or结果 下一篇:浅谈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