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5-23 06:12:19

浅析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不仅要求新闻反映的具体事实准确无误,同时要求从总体上、本质上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但近年来,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重挑战,一些虚假新闻、失实新闻和失实情节,也竟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新闻版面,造成这些虚假新闻、失实新闻和失实情节的原因是如何产生的呢?又如何避免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新闻失实;成因;对策

一、新闻失实的现状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行为,呈现出一下几个特点:

(一)失实新闻数量多。由于我国媒体数量庞大,每年有多少假新闻,难有统计数字,但根据连续十年《新闻记者》评选假新闻时提供的背景仍可看出假新闻数量庞大的端倪。虽说,近年来,在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下,虚假新闻泛滥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每年100余篇假新闻的候选数量依旧不容小觑。

(二)造成影响大。2006年7月,广州一家报纸刊出报道《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该报道见报后,香港几家媒体随后转载,引起香港食品环境卫生署和香港消委会的重视,专门提醒香港市民谨防“食瓜中毒”。同时,“西瓜注了红药水”的谣言在内地传开,导致各地市场西瓜价格暴跌。据初步统计,谣言给海南瓜农带来损失约3000万元。河南、湖北、山东、宁夏等地瓜农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三)产生形式繁多。假新闻的诞生有“无中生有”、“断章取义”、“道听途说”、“胡乱转载”以及策划新闻等多种形式,其中,多数案例是在媒体和记者习焉不察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操作常规。这些常规是为保证新闻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流程和工具,但它们并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新闻,却成为了媒体和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帮手。

二、新闻失实的成因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各类新生媒体诞生,使竞争更加激烈,加之部分媒体工作者社会效益观念淡薄,为追求经济效益和知名度,热衷于“热点新闻”和“轰动新闻”,从而使虚假新闻得以出笼的。

(一)利益的驱动是新的社会条件下虚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因素。媒介商业化是当下新闻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媒体发展竞争的背景下,记者为了能够完成工作量,拿到奖金,便“不遗余力”写新闻,结果造成了“有量无质”,陷入“捕风捉影”的泥潭。

(二)新闻记者求实精神与责任意识的缺失。当今社会普遍比较浮躁,有些记者对一些事件道听途说,不去很好地核实,缺乏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踏实作风;更有甚者还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真相,丧失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的态度。

(三)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不高。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他们为新闻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一些不懂基本常识、专业素质低下的人员也进入记者队伍,他们缺乏基本操作规范和一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造成了失实新闻的产生。

(四)记者内部竞争过大。放入市场的新闻单位,记者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有些记者是为了出名,有些记者是为了赚钱,有的是为了哗众取宠,有的是为了挟嫌报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记者为了自己的饭碗,必须“改进”自己的写作。当然,这种无情的竞争,必然会造成悲剧。

(五)部分人对新闻媒体的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闻的发展,一些人为达到个人的目的,设假套子,创造新闻,记者稍有不慎,就会被人利用,造成假新闻的产生。

三、防止新闻失实的对策

同志1989年11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讲话强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要找几个事例来证明某个观点并不难。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尽管这一叶,这一点确实存在,但从总体上看却背离了真实性。所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做到所报道的单个事情的真实、准确,尤其要注意和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去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一)坚持实事求是。做到这一点,必须保证每个情节,每个数字的完全真实准确,因此,提倡不到现场不写稿,到了现场采访不细不写稿。作为记者来说,不占有第一手材料,即使你的立场、观点时正确的,也难以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写出有内容、有分析的真实可靠的东西来;在运用数字时,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做到真实地运用数字、素材。

(二)警惕消息来源有假。消息来源提供的情况真实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条新闻是否真实。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只满足于情况介绍,自以为得到了很确切的情况,其实得到了误差很大的材料。不要轻率采用自由撰稿人的新闻类来稿,如非用不可,要经过与事件发生地和当事人审核。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一律不用自由来稿。

(三)建立审核把关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总编(台长)终审把关制度,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履行终审职责;建立重大报道集体策划、审题制度,报道计划和重大采访主体要由集体策划、审题确定;建立健全来稿审核把关制度,对各类自由撰稿人提供的稿件要有专人负责把关,认真进行核实,经确认无误方可采用。

(四)不断提高记者队伍素质。要提高记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记者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开展新闻业务学习,鼓励记者深入生活,去采访、去体验、去思考,不断增强记者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五)完善新闻消息立法。制定相应的新闻消息的法律法规,以约束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对于虚假新闻,一经查实,按照造成影响大小、波及范围大小,除给以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相应行政或法律的制裁。对有意借助媒体进行自身炒作,玩弄媒体造成假新闻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法律制裁。

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你们做得好,对党对人民的帮助就大,做不好,帮助就不大,要做错,来个客里空,那就坏了,故意夸大一点,反映不真实就害死人了。”我们要牢记这个教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出完全真实、准确的新闻来。

参考文献:

[1]新闻记者.2013年第一期.《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2]新闻与成才.2002年第九期.《不到现场不写稿》.(编辑/李舶)

上一篇:以身作则 真帮实扶助困难职工早日脱贫致富 下一篇: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