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05-22 11:10:27

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摘 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以素质教育思想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的操作样式。本文分析几种情境的设计,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 实践情境 交流情境 问题情境 比赛情境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大家都知道,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潜能,活跃思维,发展能力;是要让学生表露个性,求异创新。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尝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结合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设计实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原始社会》一节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对学习有感情;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一定的情感相联系,要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产生,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实践情境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历史科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历史是过去史实的记载,具有久远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就久远性而言,学生对久远的史实难以感知和理解;具体性呢,又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强行记忆。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意志、情感等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引入实践情境,再现历史情景,可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逼近、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

二、设计交流情境,提高教学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诙谐的话语增添轻松的学习气氛,只有在放松状态下,学生才乐于参与,学生的互动才会更加有效。另外,教师在表达语言时,语气要自然、态度要真诚,这样师生间的距离才会拉近,学生也会高昂、无拘无束,学生间的互动也能在亲切、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例如:比如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是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思维,突出学生主体性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反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情境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发散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表层,而且能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己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比如在《“”十年内乱》中问道:“九一三”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对当时人有哪些警醒,对后人有哪些教益呢?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给党和国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通过启发式问题,促进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比赛情境,营造竞争氛围,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研究表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教师应设法把课堂变为“智力竞技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自学比赛活动,如抢答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最佳学习状态,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率,同时培养了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五、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主体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在引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提出新的问题,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学。在新旧知识的冲突中,学生为探索新知识,满足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再一次进行自学……;积极探索,主动自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自学,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教师的引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自学是核心。这就要求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学达到最佳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并以此为荣,让学生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成果。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为核心,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向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下一篇:当代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