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环境危机

时间:2022-05-22 11:01:12

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环境危机

在现今社会,有识之士越来越感到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在我国,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随之带来了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型发展引发的环境危机,社会发展呼唤以节约型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导型的循环经济取代资源消耗型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本专题研究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分析了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论述了循环经济需要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建议和政策措施。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与紧迫性

国内外的实践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存极限决定的。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自然进行补偿。循环经济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也可以说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得到了血泪教训基础上痛定思痛得出的趋势性结论。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国人共识,不这样走,将面临大自然的疯狂报复,这样的报复一旦形成气候,将会是人类自己难以解决或没有时间和机会研究解决的问题,而且这样的报复已经开始,土地沙化、沙尘暴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肆意开垦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这样的掠夺式开发、掠夺式发展将会越来越减少人类本身生存所依赖的资源,而不是形成良性循环利于子孙后代。目前,我国面临着环境与资源条件的严峻挑战。事实上,循环经济模式既是解决这一问题拓展人类本身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力获得持续生存空间的有效办法,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

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十大水系正常排放量COD国家标准不应超过800万吨,实际在1500万吨左右;二氧化硫大气排放量不应超过1200万吨,而实际排放量超过2200万吨;赤潮年度发生频率已经是八十年代的四十倍。环境污染表现特征已经非常明显。这一表现在农村、城市都很严重,而不是过去的城市污染农村还有净土的时代了。

在农村,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面源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农村废弃物污染。在农村,为了追求农作物产量,施用了大量的化肥,为了防治病虫害,施用了大量农药,这都导致土壤、河流与粮食的污染。另外,乡镇企业近十几年来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活跃了当地经济,但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了环境污染问题,乡镇企业的污染物几乎百分之百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就排放到大气、河流或是随意乱放,造成了大量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土质。加之农村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秸秆等)随着新式肥料和燃料的使用而成为废弃物,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生活与生产污水污染、垃圾污染和电子产品污染。随着城市工厂密集化,企业废气、污染水、污染物迅速增加,已经严重超出了自然净化能力,加之部分企业环境观念淡薄、政府职能部门监察不到位,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未经处理排放。生活与生产污水在大城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处置,在中小城市还得不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电子垃圾处理上还远远不到位,城市污泥的堆放往往形成二次污染。

与此相对应的是能源与资源的严重短缺,导致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都呈现严重不足。

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在各大城市表现都十分明显。到2010年,上海的人均GDP将达到10,000美元,2020年将达到20,000美元;上海2003年末的常住人口约1,6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000万人;2020年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5%。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上海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沈阳的环境污染问题虽然得到很大改观,空气质量大幅度好转,水质条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绿化水平日新月异,人居质量大幅度好转,前市长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但就在这样的城市,环境危机仍存在很大问题,垃圾填埋与污泥堆放等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还远远形不成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加之酸雨、城市汽车尾气造成污染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沈阳污水处理水平工业、民用日处理量在80至90万吨之间,实际排放量却要大于这个数字,而且一些污水处理企业为了成本、资金、设备等因素,还存在处理不到位、违规排放等一系列问题。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还仅处于42%至45%之间,中小城市处于零状态,综合指标城市垃圾实际处理率达到真正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从整体看还不到10%。

在国外,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公司曾经是莱茵河主要污染源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污物排入美丽的莱茵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人说,莱茵河水可以直接用来冲洗照片,昔日大马哈鱼回游景象已经看不到,而今天,美丽的莱茵河已经恢复了本来山清水秀、鱼肥鸟翔的本貌,大马哈鱼已经开始回游,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每年为流经国家和地区赚取大量外汇。巴斯夫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主要从事化工产品、塑料、特性化工产品、农用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原油和天然气等高污染排放产品的生产,年销售额超过3700亿人民币,从其经验看,在其本身工业园区内已经形成了污水与废弃物的循环处理和再利用,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思想,正因为循环经济的存在,使得近日伴随美丽的莱茵河的巴斯夫化工厂在日从莱茵河取排水达到200万加仑水量却不会造成污染,有效地利用了环境资源。这样的企业和国家环境政策的确值得我们国家去研究、去学习,从中吸取经验,从而直接受益于本国经济与发展。

二、循环经济需要技术体系创新支持

笔者认为,从理论意义上讲,应该没有废弃物这一概念。在地球上,从最初的无机物到生命状态的出现与演化,无机物、有机物是互相转化的,有机物与微生物、动植物也是循环的,彼此作为对方的原料而存在,彼此又从对方转化而来,这种生生不息的依存存在,使得地球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这种依存关系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这就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循环经济思想。由于人类的兴盛与发展,使得自然循环得到破坏,打乱了自然界微循环的平衡,反过来也威胁了人类和各种动植物的生存,所以自然因素呼唤循环经济的出现与形成气候,这是人类要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自然界,“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都仅仅是其技术经济范式的表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其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实现,在我国目前现实条件下,还有大量观念与技术体系支持问题,观念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来解决,技术问题就需要技术体系创新来实现。从技术体系创新角度,就要提出和确定本领域中长期科技战略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针对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需求与挑战,坚决果断地贯彻“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突破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在一定的舆论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下,引导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供应达标、节能降耗、结构优化、环境回归”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可以再生再利用进入再循环的资源,提供经济、高效、清洁的先进能源技术和能源保障,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进步,以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生态城市、生态农村、生态企业链、城乡一体化建设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所离不开的重要资源,能源的产生、利用效率与可重复利用是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正在利用与使用的能源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都是地球在几十亿年变迁过程积累下来的,是不可再生的,是逐步走向枯竭的资源,那么为了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一方面要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可替代可循坏利用能源,这两方面的需求都需要技术体系创新的支持,这是人类适应自然保卫自身长远生存的必须。能源中期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把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放在首位,建立节能型的城市与乡村;能源的长期科技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是以煤炭、石油与天然气高效清洁利用为基础,提高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低成本利用水平。从而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高技术研发,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大幅提升能源装备制造业能力与水平,依靠科技进步,为生态循环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这样的实例已经逐步得到实践。太原一家污水处理厂就很好地解决了污泥堆放二次污染问题,利用污泥处置后制砖、做园林花草和农作物种植过程的肥料,在垃圾燃烧过程中进行热能转换,利用垃圾发电和制肥,使得废弃物资源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这样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尝到了效益甜头,又防止了污泥堆放处置的二次污染。这类事例的成功实践,是在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下完成的,虽然还不完善,但也为循环经济探索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只有这样的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才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三、循环经济与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

循环经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综合工程,需要全民动员、需要政策引导、需要强制监督执行。笔者对循环经济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分析了大量成功与失败实例和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提出下面九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供行业内人士借鉴,也希望能够为形成我们自己的循环经济体系贡献微薄之力。

1.加强对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必须彻底转变GDP至上的政策目标;必须加强能源战略、政策与能源安全研究,完善能源、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强化重大决策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2.加强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综合研究机构的建设

加大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科技投入,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科技事业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特点,研发周期长、投入多,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应针对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的现实,对全国经济发展布局进行大规模统一规划,对各地区在全国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城乡与工业聚集区工作重点要理性划分,避免研究规划不到位造成的废弃物、污水处置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循环经济思想,并以科技成果与应用实践效果刺激新一轮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领域形成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呼唤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3.全民教育营造社会环境

要加强资源危机意识教育。我们国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大物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已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所以为了现在,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更有理由更有责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不是把已有资源吃光分尽,慷子孙后代之慨。这就要求加强全民环境意识与资源意识教育,从更高层次提高国民素质,为循环经济的深入人心创造整个社会认同的舆论氛围,最终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4.发挥地段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经济

在人口与企业,特别是污染性强的电子、化工类和重工业企业集中的大城市,要从规模经济角度设置环保企业。由于污染物成分复杂,所需要的设备与处理能力要求较高。由于环保企业原料资源丰富,更适合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建设,其效益也会十分可观。在乡镇和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要根据环保企业原料状况和造成污染水平考虑循环经济程度。另外,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地做大大城市,那样会带来交通等一系列难于解决的问题,在一些适合地区更应该建设大量的小城镇,更容易实现城乡一体化,减少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也便于形成非人为化的循环经济链。

5.工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企业过程中,由于企业排放与废弃物较集中,就便于各类资源的集中处置。在这样的企业可以像巴斯夫公司那样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链条,把企业日吞吐的大量资源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变废为宝,使得各类主辅资源最终只剩余微量废弃物,而绝大部分成为产品,进而在流通环节成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6.多方融资为实现循环经济夯实基础

循环经济形成之初首先体现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这一阶段就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要广开融资渠道,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性贷款扶持、民间资本与外资的介入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一旦循环经济形成产业化,其效益就会大大可观,各种社会资金就会如潮涌入,关键是要开好这个头,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做努力。

7.环保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

在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客观规律、经济规律办事,在环保企业建设过程中实行市场化运作,本着“谁出资、谁管理、谁收益”原则,加强政府监控力度,减少办事环节,解决多元化管理的婆婆多等畸形管理问题,发挥环保企业积极性。

8.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的监控

清洁生产是企业生存的必要前提,有关部门要制定执行强有力的企业清洁生产政策,克服地方保护,以强制性措施规范企业的生产过程清洁,减少污染源与污染水平,减轻环保压力。

9.加强资源消耗的税收管理

要以法律和政策手段控制资源消费,可以采取设置资源消费税等办法,运用经济杠杆减少资源的浪费,使得生产企业自觉珍惜生产资源降低消耗。要做到控而不死。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浅谈商业企业中的价格欺诈行为 下一篇: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社会必然趋势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