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时间:2022-05-22 03:08:43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摘 要:从人性论的角度,人需要好的事物,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就要明确人是意义的存在,道德的存在,价值的存在,人同时也是文化的存在。青少年要不断地向着好的积极有意义的方向超越。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148-01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生存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价值来自于生活,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客体的积极的、好的方面的抽象。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核心观点和看法,它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教给学生正确评价事物的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进步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 人作为一种文化生命的存在

人终究是有文化的人,人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从人类有了文化开始,人才得以和自然界相区分开来。人的文化生命比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人的文化活动的影响使自然生命在人的个体之间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使得各个个别的人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人们在各个生命终结时所给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正如司马迁所说,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所以,人的文化存在对人的生命存在起着主导作用。也可以说,正是人的文化存在决定了人的生命本质,规定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致力于培养人的完整性,它向人类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理想天地。文化为人类提供了普遍的精神价值和精神家园,使人类具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真正将人和动物进行了区分。因此,文化乃是人类的深度生存维度。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就是在探讨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本身,也就是人的本质,即探讨人的内在世界。教育应该促使青少年向往高品位的文化生存。

2 人作为一种道德生命的存在

道德是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它以善、恶、美、丑、公平、自私等来评价人的行为。道德与人的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是调节人与人之关系的尺度。道德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社会规范,是人的生存根基。“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形成关于社会生活的共识。道德生活才是符号人性的,是人的真正需要所在,它可以帮助现代人们走出孤独、找回人生的意义。”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道德,才让陌生人之间能够相互信任,才能让不同的人之间实现平等,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这是动物世界所不能够。当然,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而应该看成为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所以,道德是人性的体现,道德规范根植于人性的追求。道德价值观教育就应该符合人性,贴近人们的先生生活。如果教育脱离它的人性论基础以及现实生活的根基是,它就沦为空洞的口号和空壳。

3 人作为一种意义生命的存在

德国思想家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是人类得以存在的依托,是人的精神家园。一个人精神是否健全,其标志之一就是它是否意识到他是“意义”的生命存在。意义决定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正是由于人的存在而验证了意义。意义是对人眼前利益的扬弃和超越,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证。有意义的存在“包括满足需要和欲望,包括一个人的能力的实现以及对超越这些能力的渴望,包括获得真、善、美、友谊以及使人意识到困惑而不是自我满足的避风港的感受。”因此,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超越的世界,又是一个现实性和理想性相互结合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世界,人总是有迷茫和困惑的,而对它们的超越使得生活、人生更富有乐趣和情趣。每一个社会都希望有一套完整的意义系统,意义的构建要靠价值观教育。然而意义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对意义的追求显得格外具有魅力。

4 人作为价值生命的存在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要过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着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动物则没有文化生命,不存在价值追求的问题。荀子说“水火有气无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主席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为人的价值取向赋予鲜明的时代内容,使之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构成了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是历史的产物,体系时代精神。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教育要在引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引进,青少年出现价值理性的迷失,终将导致生命意义的失落,道德的沦丧,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煎熬。因此,为了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理解生活、提升精神价值,迫切地需要对他们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将人的人文生命置于价值观的首位,使得青少年追求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有良好道德、有意义并且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麻美英.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0,(5).

[2] 克里夫・贝克(加).詹万生(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 赫舍尔(美).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我国电力通信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 下一篇:变电运行中电力设备的故障以及检修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