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源流发展及内涵详考

时间:2022-05-22 01:02:46

“信息”的源流发展及内涵详考

[摘要]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对“信息”一词源流加以考证,指出并修正当前学术界存在的一些误读、误判。通过探究“信息”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的详细出处,提出“信息”一词最早辞源出自唐朝崔备的《清溪路中寄诸公》中这一论点。进而对“信息”一词的内涵、发展、演变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会产生信息,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由接收者感知、分析、判断出的消息、情报、数据、指令、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源流出处发展内涵

[分类号]G256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爆炸”、“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之而来则是对“信息”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并渐成显学,出现了诸如“信息学”、“信息管理学”、“信息传播学”、“信息法学”、“信息哲学”等一系列成熟或半成熟的学科。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当然在这些成果中,也存在不少学术争议,如关于“信息”一词的辞源等。本文力图从文献考据学角度出发,对“信息”一词的起源、发展及内涵做一定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修正当前相关学术成果中关于“信息”一词的误读、误判。

1、“信息”的源流

在研究信息科学时,一般都会提到“信息”一词的起源。对于起源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为“李中说”,即许多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认为“信息”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中《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中的“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关于“李中说”也有两个版本,一为“南唐李中主”;二为“中唐诗人李中”。其二为“陈寿说”,即司有和先生在其专著《信息管理学》(以下简称“司文”)一书中提出的新观点,认为“信息”一词出自陈寿《三国志》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

关于此两种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的王英玮老师已经在《“信息”一词源流考》中有过论述,现将其考证结论总结如下:

“信息”一词早在唐代就已经被人们普遍利用,而李中为五代十国时的南唐诗人,因此“信息”辞源绝非可能出自李中的《碧云集・暮春怀故人》一文。(笔者注:王老师在其文“几点结论”中所写的“南唐(后唐)诗人李中”的说法有误,南唐并不等同于后唐。后唐(923-936)在南唐之前,为李存勖所建。)

司有和先生批驳“李中说”的考证基本可信,但关于南唐的立国时间记述有误,南唐的立国时间为937-975年而非902-929年。

“司文”中的“正数欲来,信息甚大”引语中的“数”为讹文,应当为“叔”,“正叔”乃北宋学者程颐之“字”。该引语中所说“信息”一词,实际上出自北宋学者朱熹的《二程外传》而非陈寿的《三国志》,所以并不早于南唐李中诗句中所提到的“信息”一词;《三国志》中也并不存在“信息”一词,“司文”中的引语实为误引。

“信息”一词的辞源,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即公元502-557年。其依据为:清代学者严可均编纂的《全梁文・卷五十二》中有“信息”一词的记录,原文为:“玲珑绮构,无风自响,不拂而净,耽耽肃肃,信息心之胜地……”。

笔者根据王英玮老师的研究思路曾仔细核对其考证结果,对于以上四点总结只同意前三点,而最后一点不敢苟同。经考证所谓“信息心之胜地”等语,其实早在唐代的《艺文类聚》第七十七卷中《内典下・寺碑》中就有记载,原文摘录如下:“梁/王僧孺/中寺/碑/曰:……威风铿锵,如鸣更戢;旁攀镂槛,斜登钿砌;煜金铺,玲珑绮樽;无风自响,不拂而净。耽耽肃肃,信息心之胜地;穆穆,固忘想之嘉所……”根据文章含义分析及骈文写作规律,可以看出文中“信息心之胜地”句读读法为“信/息心/之/胜地”而非“信息/心/之/胜地”,应该是和下旬“固/忘想/之/嘉所”相互对应的。所以此处表面上虽然出现了“信息”二字,但实际上“信息”一词的本义并没有出现。所以王英玮老师关于“信息”辞源“当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的观点就失去了其论据,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信息”一词的最早辞源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及笔者收集掌握的资料,早在南唐李中之前的唐朝就有六位诗人用过信息一词,分别为崔备(生卒年不详,建中二年(781年)进士及第)、杜牧(803―853)、陆龟蒙(?一881年)、马戴(生卒年不详,会昌四年进士及第)、唐彦谦(生卒年不详,晚唐,咸通时,举进士十余年不第;光启末,贬汉中掾曹)和鱼玄机(843?―868),根据其生活年代考察可知崔备出生最早。因此可得出,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使用“信息”一词的文献当为崔备《清溪路中寄诸公》中的“别来无信息,可谓井瓶沉”。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和第九十九回分别提到张辽和司马懿口中说出的“信息”一词,虽说《三国演义》是明朝人写的汉末三国时期的文学故事,但根据人们对《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评价,我们可以揣测张辽和司马懿能说出“信息”二字也是可能的。如果以此推测,“信息”一词在汉朝时人们就开始使用了,当然这样的推测不足为史实依据。

2、“信息”的发展

2.1 “信息”一词在唐诗宋词元曲中由微渐广

“信息”一词在唐代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使用。据作者现有资料统计,在唐代只有六位诗人各使用过一次,五代时一位作者使用一次。但是到两宋以后,这个词语的使用就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但使用的人数大量增长,而且被同一作者多次运用,例如苏轼、杨万里、黄裳、史达祖、柳永等就反复使用。据粗略统计,两宋期间使用该词语的作者就有九十多人,使用次数达一百一十余次。元朝立国时间虽然短暂,但该词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继续沿用。参见史药房的《水龙吟》、尹志平的《江城子・义州作》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作品。

2.2“信息”一词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使用

明清时期,“信息”一词不仅如唐伯虎这样的文人墨客、风流才子喜欢使用,如在其《题画三首》诗词中有“迂疏任是傍人笑,要探梅花信息难”之句。就连江湖豪杰如鲁达、武松;闺阁儿女如凤姐、黛妹;市井小民如四儿、五娘;奴才丫鬟如赖大、平儿;甚至是神仙鬼怪如孙猴、黄狮等,也都在广泛使用,习以为常到脱口而出。这一点在《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三国演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小说人物对白中可得到映证。例如《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官秦卿夭逝黄泉路”中有:贾母便唤进赖大来细问端的。赖大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从引文中可以看出,“信息”一词十分自然地出于赖大之口,说明它在当时民间口语中已经普及,而不仅仅是文人笔下“高雅”之词语了。

2.3“信息”一词至现代已拓展到社会各个领域

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问世,申农(.E.Shannon)、维纳(Norbert Wiener)等人把“信息”一词从普通用语转变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科学术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贝尔、奈斯比特、托夫勒等人把“信息”融合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第三次浪潮”、“成熟社会”等学说更使“信息”成为描述与预测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社会众所瞩目的事物。目前,“信息”一词已不是单纯的科学术语或技术名词,而是社会共有的、普遍化的术语,它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了。

3、“信息”内涵

3.1“信息”通常泛指“消息”、“音讯”、“情况”等

例如李清照的“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此处泛指故国家乡的消息、音讯或情况。又如《水浒传》第六回“九纹龙剪迳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中――智深道:“兄弟,须要分手。洒家投东京去,你休相送。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去。他日却得相会。若有个便人,可通个信息来往。”――这里的“信息”是泛指九纹龙别后的音讯、消息。这是“信息”内涵的泛指,也是其最普遍、最通用、最主要的含义,直到当今信息社会这层含义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3.2“信息”特指“消息”、“音讯”、“情况”等

例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中――(张)辽又曰:“(关羽)但知玄德信息,虽远必往。”操摇首日:“然则吾养云长何用?此事却难从。”――此处的“信息”特指有关刘备“去向”的消息,而不是指其它的消息,这是“信息”一词内涵的特指。

3.3“信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情报”的含义

例如《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司马)懿月 :“蜀兵千里而来,利在速战;今来此不战,必有谋也。陇西诸路,曾有信息否?”――这里的“信息”,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消息、音讯、讯息”的意义了,它已经具有了军事情报的含义,这是“信息”内涵的扩展。

3.4“信息”有时也代指“书信”

例如宋代程公许《去岁重阳日得彦威信附六月间二小倒及从弟倒》诗句:“万一邮传通,庶几信息闻”。再如宋代洪皓《次观表文韵》诗句:“江左四年无信息,欲传尺素羡双鱼”。再如宋代方千里《六丑》诗句:“远水沉双鲤无信息”。这里的“信息”均是代指“书信”或其内容,这是“信息”内涵的外延。

3.5“信息”在不同学科中的差异性

影响比较广泛的有以下几种:

申农认为:从通信角度看,信息是数据信号等构成的消息所载有的内容;从实用角度看,信息是指能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但事先又不知道的消息、情况等。

维纳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信息是系统的组织性的量度。

克劳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体。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以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ISO:对人有用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而在日常用语中,信息仍然是消息、情报、情况、资料、知识等的总称。

纵览各家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会产生信息,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由接收者感知、分析、判断出的消息、情报、数据、指令、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而我们图书情报界所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文献信息,它是指依附于一定载体的消息、情报、数据、新闻、知识、思想等的总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社会逐渐从工业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社会中的“信息”就像农业社会的土地工业社会的资金和技术一样,将会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就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财富,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未来。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信息”这一概念,那么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信息的内涵是什么呢?

各种人等对信息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信息就是消息,传递信息就是传递消息。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太准确。信息和消息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信息是消息的具体内容,而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一则消息可能包含丰富的信息,也可能只包含有限的信息。有人认为信息就是信号,信号与信息是密不可分的,但两者不能等同。信号可以承载信息,也可以传递信息,人们在使用信号这一概念时更强调传递信息的信号物理属胜,而不是其所传递的内容。同一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承载和传递。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将知识通过声音信号传递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视觉信号传递给学生。有人是从信息的功能出发给信息下定义的,如信息科学的创始人申农就将信息定义为熵的减少,即信息可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现在一般认为信息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是客观事物运动形式和状态的表征。由于人们应用信息概念的层次和角度不同,因此对信息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对信息可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这里所说的事物既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人类自身。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到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式,即人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到的所有相关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信息。人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输出信息,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所有有机体都是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而适应环境并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

综上所述,要准确理解信息的内涵,需要明确信息与物质、信息与媒体、信息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宇宙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构成的,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欧廷格曾提出:“没有物质,什么东西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什么东西都没有意义”。信息是抽象的,它不像物质那样有明确的质量和体积,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并可以传递、加工和处理的。信息不能脱离媒体而存在,信息的显示、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加工与处理都需要媒体的参与。但信息的载体可以负载信息可以传递信息,而媒体不能决定信息的本质与属性。因此信息的传递需要以媒体为中介,需要以符号来表现,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是符号表现的内容。

上一篇:基于CSSCI的中国引文分析的可视化研究 下一篇:博客长期存取的国外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