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录学现状问题讨论的回顾与述评

时间:2022-10-19 07:37:14

对目录学现状问题讨论的回顾与述评

[摘要]针对目录学界关于学科发展现状问题的讨论,选取三个基本问题(目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目录学学科定位问题、目录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与方向问题)进行总结回顾,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些基本问题,对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的述评。

[关键词]目录学 现状 讨论 评论

[分类号]G257

1 引言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目录学学科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目录学学科现状,是目录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目录学的定位、网络目录工作、目录学学科建设重点与方向等问题的讨论进行回顾综述,期盼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推进目录学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 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目录学科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得尤为充分。目录学学科理论与实践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无论是忽视实践的理论,还是忽视理论的实践,都会阻碍目录学学科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这一问题受到了目录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发表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主要观点如下:

2.1 理论与实践“脱节”说

2.1.1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一般而言,目录学学科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目录学基础理论及书目工作实践理论。1998年,张洪元先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指出:当前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书目工作实践理论研究发展极不平衡,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丰富、完整、系统,“而书目工作实践理论的研究,不论是其深度还是广度都没有达到更进一步的高度”。“诸多原因造成书目工作实践理论研究不够,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无法充分体现”。目录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偏离”、“脱节”和“割裂”现象十分严重。张洪元先生提出的观点切中时弊,引起了目录学界人士广泛关注。

2.1.2 从“书目情报概念”升值、拔高中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书目情报的概念是赵继生先生1959年首先提出的,专家学者给它的定义是:“关于文献的知识与效用信息的集合”,并将它作为现代目录学研究的“基点”。一时间,国内目录学界开始“唯书目情报是瞻”,并发表了大量论文。

针对上述现象,1996年刘国华先生发表了《评书目情报》一文,1999年张洪元先生发表《关于目录学研究的一点想法》一文,2001年6月,乔好勤、李锦南两先生发表《当代目录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文,均对“书目情报概念急骤升值、拔高”提出激烈批评。他们认为:①现行的书目情报理论研究大都缺乏对书目情报实践的总结,是在按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构筑着理想化的理论框架,理论与实践割裂非常严重,有“纯理论化的趋势”;②“在目录学这支研究队伍中,理论研究热超过了对方法技术的研究,某些理论(指书目情报理论)的阐释越拔越高,拔高岂能不脱离实际”。这些评论对张洪元先生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巨大脱节”和“严重割裂”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2.1.3 从当代目录学工作实践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的采、分、编、流等工作大多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目录工作实践活动进入到网络信息目录控制的新阶段,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成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乔好勤、李锦南两先生纵观今天理论研究和目录工作实践的现状,从理论与实践应对关系的角度提出:当前目录学理论研究还没有找准自己的实践。与实践“脱节”的目录学,不是实践落后于理论,而是理论落后于实践。

2.2 目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新概念:“目录学科学研究实践”

2005年,刘国华先生等发表了《谈谈目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文,提出:“今天的目录学,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职能,或指导一个特定领域的实践,而没有一种对多种领域的实践都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多功能理论”。为此,他们郑重地提出了“目录学科学研究实践”这一概念,并据此提出:“目录学基础理论将认真地解释目录学、文摘学、索引学、图书馆目录学、档案目录学、文献分类学、情报检索语言学、文献检索学、计算机文献检索学、工具书学等”以及现在提出的“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学”等概念。

2.3 小 结

目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研究应该与实践紧密相连。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录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

张洪元先生提出了“先进的理论和落后的实践”“巨大脱节”等命题,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其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研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也正是目录学理论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基本原因之一。而乔好勤、李锦南两先生所提出的“理论落后于实践”中的“理论”,笔者认为指的应该是指导书目工作实践的理论,正是它落后于实践。

对“书目情报”概念的迅速升值、拔高是目录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之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缺乏对书目情报实践的总结而提出的“书目情报理论”是以一种理想化的方式构筑着的理想化的理论,笔者认同“书目情报理论是一个从本本到本本的概念”。

刘国华先生等提出的“目录学科学研究实践”概念,实际上是他们在传统的“目录学理论与实践”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多种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概念,它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3 目录学学科定位问题

这里所说的定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关于目录学研究及发展水平的定位;二是关于目录学学科性质的定位。找准定位是目录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对目录学学科性质及其发展水平的定位,学界的争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高调”论成就:“强大”论居于主导地位

2000年,有学者在评论书目情报理论和目录学的成绩时,称(书目情报理论)“这无疑是近20年来我国目录学研究最大的成就之一”。

2001年,彭斐章等先生提出:“我国目录学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并提出了中国目录学“强大”这样一个崭新的目录学现状理论问题。其基本内容为:书目情报理论是传统书目工作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新思想,它的出现被认为是目录学理论的彻底革命,结束了国外目录学以具体书目成果为核心的历史。这一成果的引进同样也结束了国内以具体的目录成果为核心的历史。正因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目录学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围绕这个“极高水平”概念――在2001年前后,关于今天目录学水平、成就的评价与讨论中,充满了“最高水平”、“最新理论”、“伟大变革”之类的评价。这种“最”、“极”之类的极端评价,甚至在比较权威的《目录学》(修订版)中也存在:“以书目情报为现代目

录学的研究基点既是对20世纪目录学的一个最深入的总结,同时又为21世纪目录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关于目录学研究对象的讨论……可以说是20世纪目录学理论研究的最突出成就”。

3.2 “低调”说现实:“辅助”说显现“众家之言”

与上述观点相悖,2001年春,北京大学孟昭晋先生提出:“出版业、情报研究行业的活动方式及成果与目录学无疑有一定关系。但术业有专攻。仅提要的写作,就有相当的研究天地,遑论‘小序’之类。‘拣进筐里都是菜’的逻辑于学科、教育发展不利。目录学要警惕‘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我至今恪守着文献单元与知识单元这一目录学与情报学对象区分的界线”。他对目录学发展现状的评价持一种比较冷静、保守、低调的态度。

南开大学的徐建华教授在谈到目录学的地位时说,“目录学从开始出现直到现在,就一直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并始终处于学术辅助地位的学科。在古代,它辅助于经学、史学的研究;在现代,它辅助于文献信息服务。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学术特质不断显露并日益明晰起来。更为严峻的是,无论是现代目录学理论,还是目录工作、目录服务的方法和技能,都已很难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或者说,很难独立于当代学术之林了”。他同时认为,目录学(包括书目情报服务)的最终发展,除了完善自身之外,剩下的大概只能是帮助其他学科工作者提高一些所谓目录意识,或干脆改称信息意识,给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和技能,为现代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一些辅的“初始化”工作。

3.3 “积极”谈前景:“作为”说展现潜在优势

关于目录学的发展前景,北京大学王锦贵先生在2005年提出,“目录学在21世纪仍然大有作为,目录学是科学文化事业日益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日益发展的产物。21世纪是人类文明空前发展的时代,事实必将证明,也应该是目录学大有作为的时代”。他认为,书目情报服务是目录学作用于社会的基本功能。只要充分发挥出“书目情报服务”的社会功能,目录学就会得到社会认可,就能够在学术界牢牢地站稳脚跟。信息时代的特征和信息时代的基本需求也决定了目录学的大有作为。在信息时代,目录学迄今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新时代里应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说,“在当今的计算机和网络世界中,目录学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上乘表现,但是这并不妨碍目录学今后有所作为”。

3.4 小 结

笔者认为,对今天目录学水平、成就的评价和定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4.1 要以联系的观点看待目录学 要科学、客观地评价目录学发展现状及其学科定位,必须考察目录学的相关学科及其评价,特别是要考察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及其评价。包括文献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在内的学科,其实都还是处在发展中的、不够成熟完善的学科。如有人认为:“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至今还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过程中理性精神匮乏”。某些新理论、“新学科的生成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动力,而是研究者个人的随意”。这类评价基本上也适用于目录学。

3.4.2 要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看待目录学 目录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是与文献的产生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文献,就有相应的目录工作、目录工具(检索工具),也就有相应的目录学。在今天,既有以读者的文献检索需求为对象的文献检索学、网络信息检索学,有以图书馆编目为对象的图书馆编目(学),有以档案馆编目为对象的档案目录学,也有以研究目录编制中检索词表的制定的图书分类法学、检索语言学等。只有把这些学说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目录学。仅仅把书目情报理论认为是唯一的目录学,其结论显然是不全面的。

3.4.3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目录学学科现状、成绩的评价需要实事求是,需要科学、认真、严肃的态度。任何不切实际的“拔高”都是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越来越强”以及“最”和“极”等用词,对学科探索不利。

3.4.4 目录学学科地位的定位 笔者认同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观点:目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并始终处于学术辅助地位的学科。”但是,目录服务的社会功能和信息时代的基本需求,决定了这门学科必将有光明的前途。

4 目录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与方向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目录学危机的讨论。在目录学危机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目录学的“突破口”问题,即在危机与困境中,选择目录学的突破口、选择目录学新的学科建设重点与方向问题。

4.1 目录学应用理论重点说

在涉及目录学的学科建设重点与方向方面,占主流派地位的学人十分注重目录学应用理论研究,提出了“应用问题仍是目录学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的观点,这些看法,实际上就是认为目录学基础理论已经比较完善,而目录学应用理论不完善,并认为书目情报理论就是目录学应用理论,把它作为目录学摆脱危机与困境的灵丹妙药。这种意见一直受到圈内人的重视,并就此开展了较多的讨论。

此外,乔好勤、李锦南两先生提出了“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无疑是重要的”观点,也非常难得。但是,究竟如何重要?如何开展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他们二人的文章涉及的不多。

4.2 目录学基础理论重点说

刘国华先生一直主张开展比较系统、全面的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建设目录学基础理论体系。1997年,他出版了《书目控制与书目学》一书,舍去了目录方法部分,提出了目录学基础理论的一种具体模式。后来,他还进一步地解释了目录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以目录学基础理论这一门学科‘为中心来研究目录学’一开展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他认为这是中国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一次变革’或‘伟大变革’和进步。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加强以‘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理论和文献检索理论为代表――为‘表现形态’的目录学应用理论的研究,使目录学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社会性’与‘适应性’。

4.3 网络目录学与数字目录学概念

2001年,乔好勤、李锦南两位先生提出:“目录工作实践活动已进入网络信息目录控制的新阶段”,“目录学研究的重点应该尽快转移到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上来”,并首次提出了“网络目录学”、“网络信息目录学”的概念。

2005年,柯平先生则提出“数字目录学”的概念。他认为,“这一理论(书目情报理论――笔者注)确立了目录学的基点”,“建立了以书目情报理论为基础的文献目录学体系,加强了目录学与情报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实际上,他承认我国目录学进行了一次

情报化改造――笔者注);并认为,“在以书目情报为基点的文献目录学的突破中,目录学研究和书目工作的信息化推动着新目录学――数字目录学的诞生”。他还提出:“数字目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领域:数字资源系统的目录学研究、数字参考咨询的目录学研究、数字化学习指导的目录学研究等”。但在这个设想中的框架,还有待艰苦的实施与实践的检验。

4.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目录学学科建设重点与方向问题,主要有“目录学应用理论重点说”、“目录学基础理论重点说”和“网络目录学与数字目录学重点说”三种主要观点。

笔者认为,乔好勤、李锦南两位先生提出的“网络目录学”与“网络目录工作实践”,无疑今天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新领域。他们比较及时地提出了目录学学科建设新的重点。近几年,学界关于网络书目工作方面的研究明显增多,笔者在检索中,通过篇名或关键词途径用“网络”和“书目”进行逻辑与组配检索,结果有340多篇文章,大多都是对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研究,主要讨论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各种途径、方法、技术等,说明学界已经开始重视对网络目录学及其新技术的研究。

虽然今天的网络目录工作实践比较活跃,但是,要在短时期内形成网络目录学或网络目录学理论、数字目录学等,恐怕还有一定的困难。此外,目录学理论(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不是要简单的代替新技术研究,而是应该根据新技术、新情况去补充、修改原来的理论并建设目录学基础理论的知识体系。

今天,究竟应该以“目录学应用理论”还是以“目录学基础理论”或“网络目录学”、“数字目录学”等为中心、突破口来开展目录学理论建设?对于学科建设方向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开展讨论甚至争论的文章并不多,说明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5 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加快了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的进程,也极大地改变了信息服务的环境。

目录学作为对文献信息集合整序的学问,是研究目录工作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作为信息服务的工具,通过对图书文献的查寻、鉴定、著录、评价及各种检索工具的编制,完成向读者揭示与报导文献信息的任务。

在信息服务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今天,科学地评价目录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是事关目录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此,笔者将近年来学界对目录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目录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成就的定位、网络书目工作服务、目录学学科建设重点与方向等几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管窥之见。期待以此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学术探讨与争鸣中,对目录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形成更为明晰与科学的共识,为信息时代目录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上一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前... 下一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