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

时间:2022-05-22 12:32:39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

[摘要]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高职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中所遇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72-02

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高职生就业环境,迫切需要搞好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本文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高职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中所遇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念及研究情况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通过具体实践,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能力、所追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时展、就业形势、职业环境、组织建设等外部条件进行统筹判断并取舍,从而逐步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途径,通过持续采取有效行动实现目标的动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源于美国。1909年,美国学者、“职业辅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提出了“人一职”匹配理论,揭开了学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研究;1956年,罗伊(Anne Roe)提出了人格职业选择理论,认为个人早年经验的增减会影响人的生涯发展;1971年,美国学者霍兰德(JohnHolland)于提出职业性向理论,认为职业性向即人的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1996年,学者约翰・克朗伯兹(John Krumboltz)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建构理论”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了解我们自身并作出各种可能性选择的过程。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许多学校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爱好、兴趣、性格等作出相应的评估,以便于学生准确定位其职业方向。英国政府于1997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列入了法律,明确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有法定义务对13至19岁的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此外,英国拥有许多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为大众提供便利。日本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教育对象从初中生开始。

我国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20世纪初黄炎培曾著有《关于职业指导――如何办理职业指导》一书;后因历史原因,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引起教育界重视。党的十七大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先后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我国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主要突出了学校的外部辅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存在缺陷。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细分中的一类,即高职生在校期间,在学校、教师、就业管理人员共同引导学生从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能力、所追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内部因素,结合时展、就业形势、职业环境、组织建设等外部条件进行统筹判断并取舍,从而让学生逐步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途径,并通过持续采取有效行动实现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动态教育过程。

二、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能否供应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使高职生给自身合理定位,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具体说来,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具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高职生充分了解自身。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气质、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对自身优劣进行合理的判断、衡量,进而制订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通过努力学习,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提升知识技能水平,提高交流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完善自身,实现全面发展。

二是有助于高职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高职毕业生缺乏社会洗礼,心智发展欠成熟,面对即将进入社会往往感到迷茫,想赚钱又怕苦怕累。对思想缺乏理性,自信心不强的高职生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在加强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时展、社会人才需求等外部因素,明确自我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目标。

三是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职业生涯规划能引导学生为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个人培养计划及实施步骤,集中时间与精力,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实现个人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三、我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高职学校缺乏足够重视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过多地强调职业技能教育、专业课教育,而与学生迈出校门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投入力度不大,专业师资队伍缺乏,授课模式单一,课时量少,缺乏对学生分年级分专业地开展教育,更缺乏提供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指导。甚至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就业率规定,而人为地让毕业生“被就业”。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艰苦奋斗意识较差,享乐主义较强,吃苦耐劳意识不强,受挫抵抗能力较差,对未来的工作、生活抱盲目乐观态度,缺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主动性,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或是简单片面地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工资福利画等号,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面正确认识,若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可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三)高职生自我评估偏差

较本科生而言,大部分高职生在高中或中职就读时,基础知识掌握上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与生活自律性,有一定的自卑感。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的计划,致使其无法适应角色转变,没有根据合理的职业定位去选择学校、专业进行学习,选择报读高职院校后,对自己将被高职院校培养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明确,进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致其职业素养不高。最终在面临就业时,就出现了个人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愿吃苦,不愿意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基层岗位等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进行有效规划的情况,就业时盲目服从、等待家长、学校安排,或是跟随同学、亲友大流等现象。许多毕业生在对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用人制度不了解,甚至对自身意志、受挫承受力、岗位适应性等不了解的情况下进入社会,对就业、创业的艰苦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最终无法胜任工作。

四、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高职生自身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即将转化角色进入社会的高职生,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1.加强自我充分认识。深入分析自身的性格、气质、相貌外观、身体状况、思维方式、爱好、特长、兴趣、知识技能水平、能力、价值观等自身因素以及师长的态度,通过全面、冷静、客观、正确的自我分析,掌握自身优劣,切勿高估或矮化自己,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详细职业生涯规划。

2.对当前就业的外部环境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对当今的时代特点、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所处地区的发展水平、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工作职责、岗位待遇等有一定的了解。

3.学会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需要结合自身内部实际与社会外部情况,在掌握内外因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最强能力、最大兴趣以及最有利外部环境,充分把握到自己与岗位的契合度,做出最优最切实际的规划,达到个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统一。

4.学会设计。目标过高,容易造成刚毕业就失业,而目标过低,又容易导致自己在学习、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做到适度,择己所求、择己所能、择他所需,由此实现个人与用人单位在发展与收益上的共赢。

5.学会抉择。学会在选择职业时,对选择的专业、行业、工作岗位是否认可,自己能否达到工作岗位设定的条件,面对其他机遇是否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能当机立断地作出决定。

6.知行合一。行动是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真实体现,缺乏行动就变成了空想,因此,高职生在作出自身规划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学生要根据所追求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加强学习,提高职业技能,提升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写作能力、集体荣誉感、人生价值观等,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建立以学校党政一把手为主管的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小组,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职校领导主管日常工作,就业指导部门、学生工作处、学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参与管理当中,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应当掌握学生情况,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疏导排忧,做到组织有保证。

2.加大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促进师资力量的专业化、高素质化。

3.根据所处区域、所授专业、学生水平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切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教辅材料,设置合理的理论教学、实践体验、职业道德养成等课程。

4.分年级、分阶段、多层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当是笼统地一次过授课,而是应当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循序较劲地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开展多层次辅导,主要是通过专职教师日常教学进行教育,同时还组织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通过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成功人士进行就业指导。

5.为学生提供针个性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的群体、个体进行区分指导,尤其是针对一些从农村来,父母文化素质不高,家庭背景不强的学生进行分析指导,确保学生顺利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合理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选择理想职业的成功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和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黄宦霖(1982-),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问题分析与... 下一篇:教师微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