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时间:2022-05-22 04:11:03

三“简”课堂,回归语文本真

课改十年,信息技术发展十年,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使用媒体多了,拓展阅读多了……语文课堂上执着于热闹,也经历过浮躁,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让人迷醉,更让人迷惑。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同一个中年人,体态渐渐臃肿。 “臃肿”的语文课堂急需要“瘦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手段要简单

A、某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一课,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一开始即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丽照片。当学生看到一张张漂亮的图片,“哇――哇――”赞叹不已……

这样的公开课非常常见。几千年下来,承载着语言文字的是白纸黑字,而如今,我们却在语文课欣赏音乐、欣赏图片、欣赏动画、欣赏五彩斑斓的色彩。阅读教学的目的――语言文字在哪儿?在音乐的感染下,在画面的冲击下,学生注意到《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对称美以及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美了吗?

前段时间,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没有音乐,没有图片。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由“峰峦雄伟”引出“孪生兄弟”)

说到孪生兄弟,老师觉得,如果把黑板上的词语看做人的话。那么“静、清、绿”是三个孪生兄弟,“奇、秀、险”也是三个孪生兄弟。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说)

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兄弟”,其中最多的是“两兄弟”,哪些词语是孪生兄弟,能去找找吗?(交流、朗读,积累丰富的词语)

假如把句子看做是人的话,哪些句子是孪生兄弟呢?(交流、朗读,体会对仗的句子)

假如把段落看作是人的话,哪些段落是孪生兄弟呢?(交流、反馈,体会“总―分―分―总的段落结构)

简单的设计,饶有趣味地寻找“孪生兄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用句的特点,明白文章的结构特点。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简约

新课改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语文”的教育观念得到树立。学《少年闰土》,就要在课堂阅读《故乡》;学《三顾茅庐》,就要在课堂阅读《三国演义》……但课堂课外阅读的过分拓展,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其实,课堂上过分的拓展,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反而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先“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课堂上的课外阅读拓展要慎之又慎,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

我参加市阅读教学大赛时,抽到上《少年闰土》这一课。上课去前,我在整合的基础上求变,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四、联系生活,告别闰土

1、读了这一段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

2、让我们穿越时空,将我们现在的生活与闰土当时的生活进行比较。(教师出示缙云高楼大厦的图片)

3、比较生活:

每天早上,我们都在――(学校上课),闰土会在――(雪地捕鸟)

每天中午,我们都在――(做作业),闰土会在――(海边拾贝)

每天傍晚,我们都在――(补课,做作业),闰土会在――(看瓜刺猹)

……

在听取了相关老师的建议后,最终删除了这个环节。体会“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在学完课文的所有内容,闰土形象已经完全饱满起来的情况下。假如我在这时候很牵强地引出这块内容,就会如崔峦老师在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提到的:“上课老师总想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往往导致一二课时不分,造成许多观摩课、名师课成了无头无尾的‘中段课’”。

删除了这一环节之后,我把留出来的时间安排了这么一个环节:

……

三、巩固形象,牢记闰土

1、定格形象。是呀,闰土的介绍是多么生动呀。虽然作者没亲自去看过瓜、刺过猹,也从未真正见到过闰土在海边看瓜刺猹,但这样一幅场景却深深地定格在他脑海中――学生试背第一自然段。

2、让我们也把这样一幅场景、这样一幅图画深深地刻到脑海中去吧。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结课。

对于经典诵读片断,要留足时间给学生背诵。让学生在齐诵课文第一段之后再自由背诵。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接触文本,虽然少了一个亮点,但却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为书读多了,自然就能熟记。

三、课堂教学流程要简洁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曾经感言:“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 而有的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繁琐复杂,教师设置重重障碍,零敲碎打的进行提问,学生疲于应对,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强烈冲击,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被挤占了,积累运用的实践更是被挤进了角落。

有位教师在上语文苏教版四年级课文《生命桥》,是这样导入课堂的:

……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喜欢呢?

生1:我喜欢狗。因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它忠心为主人看家守院。

生2:我喜欢蜜蜂。因为它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类酿出了甘甜的蜂蜜。

……

(因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设的答案,老师的笑容显得较生硬)

师:那你们还喜欢哪些动物呢?比如说――

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意思):羚羊。

师:好的!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出示羚羊图)

生:(略)

师:是啊,动物需要我们保护,因为它们不仅是我们的朋友,有时还是我们的老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桥”,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案例中教者为了创设一种凝重的氛围,让学生体验老羚羊用生命作桥墩的悲壮一幕,感受生命的伟大和无私,可谓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为了最后的导语,过程可说是迂回曲折,扣人心弦。但效果却是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途,又白白浪费了学生感悟文本,鉴赏语言的大好时光。

另外一位老师,上这篇课文时,采用了以下引入课堂的方法:

……

师:同学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不好?

生:好!

师:在一座绿草如茵的高山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羚羊。可是有一天,一个狩猎队把罪恶的脚步踏上了这块乐土。他们将这一群羚羊逼到了悬崖的边上!前面是万丈深渊,后面是来势汹汹的追兵,进退两难的羚羊们,它们的命运到底怎样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生命桥

……

这位教师用一个简短的故事,设置疑问,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为教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课堂学习是一件简单而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

上一篇:让情境之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情绽放 下一篇:班主任需要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