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文电影名的归化翻译策略

时间:2022-05-22 02:23:57

东西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文电影名的归化翻译策略

摘要: 影视作品是语言与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有机结合和具体体现。影视片名的翻译方法有很多,本文试从语言、文化与归化的关系来探讨片名的翻译,通过举例具体分析,以求分析一条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增强英汉交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归化 语言 文化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影视翻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作为翻译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片名的研究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目前似乎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可行的原则指导和描述片名翻译传统的翻译理论,例如,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影片译名违反等值标准,但经实践证明、市场反应十分轰动。如果不能对电影译名作出全面的解释及评价,便难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事实上,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电影片名,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有极强的导视作用。电影片名的翻译有别于书名的翻译,它更讲求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化。精练生动、雅俗共赏、形神兼备的译名不仅能吸引观众,还能起到很好的导视和促销作用。这就要求翻译名除了符合语言的规范性,忠实传达原作品的意思之外,还要体现原片名的语言特色,达到与影片内容的完美统一。比如Gone with the wind――《飘》就是极具美感的译名,因其凝练贴切而广获世人称赞;但与其相比《乱世佳人》这一片名则雅俗共赏,译者根据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再结合故事的背景常识,这样的翻译不愧是成功之举,相比较直译的《随风而去》或者《飘》,本片具有更大的票房吸引力。因此,在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的基本策略时,必须把电影片名翻译的特殊目的与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重点探讨归化(adaptation),就是以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一、语言与归化

施莱尔马赫提到,“译者尽可能不要打扰读者的安宁,而将原作者带到读者的而前”(The translatorleaver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 him.刘艳丽、杨自检)。归化通过意译、补译、创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将异域风情带到观众面前,使观众尽可能跨过语言和文化障碍,轻松地理解和领会影片内容。

因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美学特别强调平衡含蓄之美。中国影片在命名上正如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追求高远、宁静、空灵、太虚之境,偏好于具有象征性的或富有诗意的文题,而它在语言组织结构上,则是特别喜欢用平行对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等方式辅助意合。如果对片名作一统计,定会发现中国片名中四字结构占绝对优势,且好用比喻,如:《花样年华》、《卧虎藏龙》、《重庆森林》、《霸王别姬》等。汉语四字结构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是中华民族语的精华,也是汉语的优势所在。为了适合东方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样四个字的片名也在翻译片名中大量出现。如《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阿甘正传》(Forrest Gump),《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大地雄心》(Far and Away),《虎胆龙威》(Die Hard),《君子协定》(Gentlemen’s Agreement),《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与狼共舞》(Dances with the Wolves)等。

此外,汉语讲求炼字,讲求音美。译者通过节奏、音调、韵律,借助语音的急徐驰张、升降抑扬,使片名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汉语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感情。比如将Outland译为《天外天》(抑扬、押韵),Courage Under Fire译为《生死豪情》(抑扬),Singing in the Rain译为《雨中曲》(押韵),都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美。

以上的这些影片翻译根据源语、目标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片名的内容和形式,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有些影片名称能达到惊人的一致,甚至可以达到字对字翻译。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影片译名与原名之间的偏差,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而大多数观众不了解源语文化或对其知之甚少而一时难以跨越文化沟壑。观众的因素、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差异,这些都导致电影片名翻译以归化为主。

二、文化与归化

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东方的黄色文化与西方的蓝色海洋文化在审美理念、思维方式、民族集体无意识等各方面的巨大鸿沟差异可想而知。一代翻译巨匠傅雷先生就认为,“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就是有各自不同的取向,这种文化差异促使译者大量使用归化翻译来跨越这道文化的鸿沟。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信念已经深入人心。它宣扬一切价值以人为中心,个人是目的的本身及最高价值,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重视个人权利。它构成了西方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个人主义在英文电影中得到了极大的反映,电影始终有着悲天悯人的情结:个人被放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他们的名字作为个人最显著的身份特征被加以强调。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则是大量采用那些影响影片剧情发展的要素(如人、物、事、地点等)或单个名词作为片名。如Tess《苔丝》、Hamlet《哈姆雷特》、Othello《奥赛罗》、Romeo and Juliet《罗米欧与朱丽叶》、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Titanic《泰坦尼克号》、Independence Day《独立日》,等等。

由于英汉民族在社会发展历程、地理气候、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不同,为片名翻译造成很多困难。如台湾将Sound of Music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这一标题几乎适用于各类音乐片。有人套用四字结构将Anna Karenina译为《魔鬼大帝》,An American in Paris译为《花都艳舞》、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译为《暗夜猎杀》、Swing Tine译为《飘飘欲仙》。这样的翻译几乎纯粹是商业炒作效果,与翻译所追求的文化贴切相去甚远,与影片内容相距甚远。此外,形式类似的中英两个词汇,也有可能会所指内容截然不同,从而造成误译。比如First Wives Club这部电影,曾被人译作《大老婆俱乐部》,但是英文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小老婆毫不相关,后来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较为贴近。再如the Third Mart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会被中国观众认为是婚姻,其实the 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击证人,现在该片被译为《第三个男人》。

由此可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应该使得原题更加“本国化”,更加适应本国传统与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艺术,归化策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说First Knight若是遵照原片名的特点,翻译为《第一武士》则相对少了些电影中的浪漫情调,但经归化之手,电影变《剑侠风流》,以效果而言便是大胜一筹。我们再来对比一些片名的翻译:Home Alone可以翻译为《独自在家》与《小鬼当家》、Face Off可以翻译《变脸》和《夺面双雄》。显而易见,归化后的翻译更加适合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三、小结

一般来说,影视片名翻译有两种基本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本文从文化、语言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策略中的一种:归化,这是由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决定的。我们在实际翻译中,应充分理解影片的内涵和原片名的匠心独运,并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心理期待和文化需求,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并在其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湘军,宋京松.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维看片名翻译[J].怀化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2]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

[3]姜薇薇,郭海云.浅析文学著作名和影视片名的翻译[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刘亦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上一篇:英语习语文化特质初探 下一篇:试论广西壮族文化产业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