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糍粑

时间:2022-05-21 11:44:07

家乡的糍粑

好久没有吃到家乡的糍粑了。春节前夕,给母亲打电话,无意间谈及糍粑,细心的母亲马上就说:你春节工作忙,不能回家过年,我给你寄点过来吧!于是,我又有机会闻到家乡糍粑那独有的清香味儿,品尝它那细腻滑爽的口感了。

在山东青岛,我经常跟身边的同事说起家乡的糍粑,许多人都听不明白,糍粑是什么东西呀?――每当同事们带着满脸的疑惑问我的时候,我就逮着了一次为家乡的糍粑“做广告”的机会。我很愿意向别人谈起家乡的糍粑,谈起它的时候很投入,也很动情,倒也引得大家倾慕起来,嘱咐我有机会一定要捎点来尝尝,我当然是愉快地答应了。

糍粑是湖北武汉老家的一种土特产(编者注:其实不只是武汉,南方各省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由糯米制成,白白圆圆的,有如十五的月亮。在家乡人的心目中,糍粑是春节的吉祥物,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家乡自古就有“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打糍粑”的习俗。没有人去探究这种习俗到底始自哪一年,每年临近这一天,邻里乡亲、男女老少总会欢聚一堂“打糍粑”。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是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而“打糍粑”时的舂臼声声,也以它独有的节律,为宁静的乡间平添了几分动感。

“打糍粑”是家乡人春节前的大事,谁都不会有丝毫怠慢。他们犹如虔诚的信徒,尽可能细致地完成好每一道工序。即便现在实现了机械化,有了方便实用的“打糍粑”机器,也并未太多地改变家乡人手工“打糍粑”的传统。许多乡亲还是热衷于传统手工制作糍粑,他们说手工做出来的味道纯正、地道。

糍粑要用上等的糯米制成。打糍粑之前,要将上好的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把米捞起倒入特制的木蒸笼中,大火将糯米蒸熟,为了让打出来的糍粑有劲道,糯米不能蒸得太黏,熟了就行,适当硬一点。糯米蒸熟后就要倒进石臼中(有的地方则是用木槽),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各持一把木制的杵,变换着不同的姿势,在石臼里使劲地舂,直至糯米稀烂如泥,然后取出放到洒满糯米粉的案板上,由家族里的长者分成一个个均匀的小团子,分发给围着案板的一圈人,由他们用灵巧的手做成圆圆的薄饼。

这期间,整个屋子是沸腾的,小伙子们为展示自己的力量而卖力地挥着杵,姑娘们为显示自己的灵巧而精心地做着“工艺品”,就连孩子们也像过节一样追打着、嬉闹着,屋子里飘逸着糍粑醉人的清香,荡漾着家乡人的欢声笑语。糍粑打完了,还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能说“完了”,那不吉利,而要说“满了”,这是大人反复叮嘱我们小孩子的。等大人把一切收拾停当,小孩子早已在灶间的稻草上香甜地呼呼大睡了。

当然,糍粑的形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圆形,家乡人为了馈赠亲友,还专门精制一些拜年用的糍粑。制作这些糍粑有专门的模具,这些模具是四方形的,里面刻着“福”“禄”“寿”“喜”“财”等吉利的字,这些字总是写得怪怪的,小时候不认识,长大后才知道都是一些篆体字;还有的刻着“梅、兰、竹、菊”的图案,又简洁又传神。把捣烂的糯米团放在模具中用手压平,这些字和图案就印上去了,等晾干后就成了漂亮的糍粑。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出,糍粑就晒出去了,家家门口雪白的一片,太阳一晒,满村子都飘散着淡淡的米香。接连晒几次,糍粑便又硬又结实,有的还裂开了小口子,这就可以长时间地存放慢慢享用了。精打细算的人家,把糍粑存放在盐水里能一直吃到第二年插秧的时候。

糍粑做成之后,除了用做食品外,也是家乡人新年馈赠的佳品。以前春节里,亲朋好友相互串门拜年,送的礼物中必有糍粑。因为淳朴的家乡人坚信,这圆圆的糍粑一定会给亲朋好友带来幸福。如今,随着家乡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糍粑作为一种食品已不再那么诱人,但其礼品的功能却没有弱化,与那些高档礼品放在一起,反而更添了许多乡情的味道。

糍粑的吃法很多。烧烤的香脆可口,油炸的细腻劲道,清蒸的甘甜爽滑。并且,它还可做成甜酒糍粑、八宝糍粑、肉汤煨糍粑……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保准让你垂涎三尺。在所有的糍粑吃法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肉汤煨糍粑了――先将糍粑在油中煎得两面金黄,然后把一碗排骨汤或者肉汤倒进去,煨一会儿起锅,吃一口香脆的糍粑,再喝一口美味的肉汤――真让我百吃不厌。

打糍粑,那轻松愉悦幸福祥和的景象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每次回家过年,我当然不愿错过打糍粑的机会。与家乡亲人一道,用精制的糯米也用自己的勤劳,搀和丰收的喜悦和致富的希望做出圆圆满满的糍粑,营造家乡喜迎新春的祥和气氛,让古老的习俗在21世纪的今天绽放炫目异彩,是多么令人感动让人快乐的事情啊!

前一阵子,听父亲说,家乡一个台胞回乡寻根,他动情地说:“离开家乡都半个多世纪了,还时常想起故乡的糍粑哟!”是啊,谁又能忘记那团团圆圆镶满祝福饱含希望的糍粑呢?

上一篇:晴雯钟爱茼蒿 下一篇:岭南文化的怀旧之旅